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4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明北京城,为元大都改建而来,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布局可见其整个建筑处-高三历史
(24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明北京城,为元大都改建而来,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布局可见其整个建筑处-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4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明北京城,为元大都改建而来,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布局可见其整个建筑处-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4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明北京城,为元大都改建而来,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布局可见其整个建筑处于中轴线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端庄宏伟。《明宪宗实录》载:“成化四年初春,京师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宪宗于是遣百官“焚香祭天以驱风霾”。
(1)材料一中,京城的布局和宪宗的行为体现了哪些思想观念?(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明北京城出现“黄雾蔽日”的原因。(2分)
材料二 伦敦自1813年开始就出现雾霾(大量悬浮微粒形成的混浊气象)天气,曾是著名的“雾都”。议会在1821年开始就出台了一系列环境卫生保护法,但基于种种原因,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这些立法并未得到认真落实,直至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伦敦市约10万人生病,死亡约4000人,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组“Killer Fog”(杀人的雾)。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伦敦“雾霾”长期未能有效治理的政治因素。(8分)
材料三 “伦敦烟雾事件”对英国人震动很大。1954年到1968年,伦敦先后出台《伦敦城法案(多项赋权)》、《清洁空气法》、《空气污染控制法》等,并严格执行与普及推广,产生了良好效果。80年代,英国政府出台系列严格限制小汽车尾气排放政策,推广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自行车。1995年出台治污全国战略《环境法》,并责成工业、交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强制落实。2001年出台《空气质量战略草案》,加强PM2.5的监控,进一步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生活的影响。……此外,为缓解交通拥堵,政府2003年开始征收“交通拥堵费”,用于改善伦敦公交系统;鼓励市民乘坐公交或骑自行车,开辟更多的绿化带,以及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等。经过不懈努力,虽然“雾霾”并未最终远离伦敦,但已难再现当年情景。2013年10月,随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森访问北京的伦敦发展促进署CEO戈登·伊恩斯在谈到北京的“雾霾”天气时说道:“污染问题是所有大城市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北京可以向伦敦学习。”
(3)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戈登·伊恩斯“北京可以向伦敦学习”的观点。(10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思想观念: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礼制思想,天人感应,风水思想,阴阳五行等。(任2点,4分)
原因:城市规模扩大导致生产生活烟尘增加;北京所在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影响。(任1点,2分)
(2)政治原因: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制尚需完善;两党制导致政策不能持续落实;内阁议会斗争影响环境治理效率;强势利益集团影响环保法律的执行;竞选制导致忽视弱势群体的需求;国内外政治局势变动影响环境治理;资产阶级政权性质的制约;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影响等。(任4点,8分)
(3)评分标准(10分)
一等(8~10分,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科学明确; ②归纳材料史实完整,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7~5分,关联结构的回答、多点结构的回答)
①结合评论对象,观点明确,但不够科学;②归纳材料史实较完整,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前结构的回答、单点结构的回答)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不科学;②归纳材料史实不完整;
③论证空洞,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①戈登•伊恩斯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分)②两市同为工业化国际大都市,环境污染问题具有一定的相似度;(2分)③伦敦建立环保法律体系,各级政府全面统筹,提高环保监测标准,严格环保处罚措施,完善环保配套措施等都可以借鉴。(5分)④但两市所处具体国情和自然环境不同,环境治理不可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北京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经济优势,以更快的速度解决好本市的环境问题。(2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其布局可见其整个建筑处于中轴线上”,体现中央集权思想,“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体现的是风水和阴阳五行,从 “焚香祭天以驱风霾”。说明天人感应思想;第二小问从地理环境和城市化建设角度组织答案。
(2)“立法并未得到认真落实“说明利益集团影响环保法律的执行,结合所学从代议制民主制缺陷、两党制政策的弊端、内阁执行力度、国内外政局变动等角度思考答案。
(3)评述观点题,要先说出观点是否合理,然后用史实进行论证,论证可以从北京和伦敦环境污染相似度、北京如何学习伦敦的治理污染措施以及北京如何发挥自身经济政治优势的角度去思考作答,注意要表述成文。
上一篇 :
明朝科举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
下一篇 :
同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重臣明珠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高一历史
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高一历史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高一历史
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A.秦朝的三公B.唐代的三-历史
据《顺治十八年缙绅录》所记,清初督抚多出身辽东,大多为汉军旗人,甚至达到“十之九”的程度,这种倾向在康熙和雍正两朝得到延续,乾隆朝汉军督抚居多的情形渐有改变,开始大量-高三历史
据统计,明代曾任内阁大学士的共有161人,其中经殿试中进士的有157人,占96.3%。157人中又有131人经翰林院入阁,占大学士总数的80.03%。可见A.从明代开始政府成了士人政府B.-高三历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表现在A.激化了阶级矛盾B.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D.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历史
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历史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②-高三历史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C-高三历史
下图中方框所示地区有关历史表述正确的是A.秦朝开辟直道,纳入统一政权版图B.元朝时归属云南行省管辖C.唐朝正式纳入中央政权D.清朝册封活佛以分而治之-高三历史
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①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②最初是临时机构③始终由高官任职④都是君主专制的体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高一历史
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了()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高一历史
广场是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和欢聚的重要场所。下列三个广场中,当时普通人能进入的有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高三历史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在《国史大纲》中又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高一历史
乾隆口口声声说:“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前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曾编印《清代文字狱档》一书,这本档案,血雨腥风,浸透纸背。文字狱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是()A.巩-高三历史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汉武帝颁布-高一历史
台北故宫博物院于2009年10月7日举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分为“雍正皇帝的一生”和“文化与艺术”两个部分,全方位解读雍正皇帝。10月2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37件雍正时期的文-高三历史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专家)在某著作的序言中写道:“在这种政权结构中,各级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僚,就是这部大机器上的无数小螺丝钉;而最高的君主,便是这部巨大机器的总-高一历史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一·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高三历史
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它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这一机构应该是A.内阁B.中书省C.尚书省D.军机处-高一历史
清统治者入关前,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八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凡军国大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清王朝统一中国后,皇帝通过允许蒙、汉大臣参加议政和设立内阁、军-高一历史
《明史》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A.参与机务,批答章疏B.参与决策,-高一历史
自汉朝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①始终没有实权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③最初是临时机构④始终由高官任职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③④-高一历史
下列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说法,不正确是[]A.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B.君主专制制度已发展到顶峰C.丞相制度已经被废除D.社会发展步伐已落后于西-高一历史
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A.废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内阁C.设置军机处D.大兴文字狱-高二历史
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谕文武百官日: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高三历史
长春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高一历史
明朝仁宣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专由内阁负责,内阁权力迅速膨胀,其地位已经超过六部。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A.内阁成为行政权力的中心B.内阁权力已经完全合法化C.内-高一历史
皇太极、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①内阁②议政王大臣会议③南书房④军机处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历史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高三历史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高一历史
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下列属于清朝边疆政策的是()①因地制宜处理好民族关系②西藏成为宣政院的直接辖区③重视边疆交通和军事防卫④在西南地区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A-高一历史
材料一:这本书诞生之后两个世纪里在西方广为流传。他对汗八里(北京)和行在(杭州)城的描述,让欧洲人觉得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式”的梦幻之城。他描写的“大汗的大陆”和同时代在-高三历史
(26分)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高三历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达到顶峰的标志性事件是A.皇帝制度的确立B.郡县制的确立C.行省制-高一历史
学习明清史以后,有四位同学分别以明清政治为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下列主题中最具历史洞察力的是A.攀登权力高峰B.首开特务统治C.巩固天朝帝国D.走向衰亡之路-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高一历史
《清史稿》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主要反映了清朝()A.专制皇权高度发展B.军机处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C.军政事务更为紧急-高一历史
清朝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是:A.大兴文字狱B.废除丞相C.增设军机处D.采用三省六部制-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B.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辅助机构C.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高一历史
中国古代的内阁创立于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高一历史
(12分)16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英国(明)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臣备员流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高三历史
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C.皇帝任人唯亲D.专制皇权加强-高一历史
明朝的内阁有票拟权,统领六部,但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高一历史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A.唐朝B.元朝C.明-高一历史
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长官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D.清代的军机大臣-高一历史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A.与皇帝“共治国事”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高一历史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A.丞相胡惟庸结党营私、扰乱朝纲B.精简政府-高一历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趋至巅峰的标志是A.废丞相权归六部B.设立内阁C.设置军机处D.大兴文字狱-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4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明北京城,为元大都改建而来,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布局可见其整个建筑处-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下图为明北京城,为元大都改建而来,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布局可见其整个建筑处于中轴线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端庄宏伟。《明宪宗实录》载:“成化四年初春,京师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宪宗于是遣百官“焚香祭天以驱风霾”。
(1)材料一中,京城的布局和宪宗的行为体现了哪些思想观念?(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明北京城出现“黄雾蔽日”的原因。(2分)
材料二 伦敦自1813年开始就出现雾霾(大量悬浮微粒形成的混浊气象)天气,曾是著名的“雾都”。议会在1821年开始就出台了一系列环境卫生保护法,但基于种种原因,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这些立法并未得到认真落实,直至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伦敦市约10万人生病,死亡约4000人,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组“Killer Fog”(杀人的雾)。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伦敦“雾霾”长期未能有效治理的政治因素。(8分)
材料三 “伦敦烟雾事件”对英国人震动很大。1954年到1968年,伦敦先后出台《伦敦城法案(多项赋权)》、《清洁空气法》、《空气污染控制法》等,并严格执行与普及推广,产生了良好效果。80年代,英国政府出台系列严格限制小汽车尾气排放政策,推广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自行车。1995年出台治污全国战略《环境法》,并责成工业、交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强制落实。2001年出台《空气质量战略草案》,加强PM2.5的监控,进一步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生活的影响。……此外,为缓解交通拥堵,政府2003年开始征收“交通拥堵费”,用于改善伦敦公交系统;鼓励市民乘坐公交或骑自行车,开辟更多的绿化带,以及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等。经过不懈努力,虽然“雾霾”并未最终远离伦敦,但已难再现当年情景。2013年10月,随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森访问北京的伦敦发展促进署CEO戈登·伊恩斯在谈到北京的“雾霾”天气时说道:“污染问题是所有大城市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北京可以向伦敦学习。”
(3)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戈登·伊恩斯“北京可以向伦敦学习”的观点。(10分)
答案
(1)思想观念: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礼制思想,天人感应,风水思想,阴阳五行等。(任2点,4分)
原因:城市规模扩大导致生产生活烟尘增加;北京所在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影响。(任1点,2分)
(2)政治原因: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制尚需完善;两党制导致政策不能持续落实;内阁议会斗争影响环境治理效率;强势利益集团影响环保法律的执行;竞选制导致忽视弱势群体的需求;国内外政治局势变动影响环境治理;资产阶级政权性质的制约;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影响等。(任4点,8分)
(3)评分标准(10分)
一等(8~10分,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科学明确; ②归纳材料史实完整,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7~5分,关联结构的回答、多点结构的回答)
①结合评论对象,观点明确,但不够科学;②归纳材料史实较完整,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前结构的回答、单点结构的回答)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不科学;②归纳材料史实不完整;
③论证空洞,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①戈登•伊恩斯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分)②两市同为工业化国际大都市,环境污染问题具有一定的相似度;(2分)③伦敦建立环保法律体系,各级政府全面统筹,提高环保监测标准,严格环保处罚措施,完善环保配套措施等都可以借鉴。(5分)④但两市所处具体国情和自然环境不同,环境治理不可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北京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经济优势,以更快的速度解决好本市的环境问题。(2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其布局可见其整个建筑处于中轴线上”,体现中央集权思想,“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体现的是风水和阴阳五行,从 “焚香祭天以驱风霾”。说明天人感应思想;第二小问从地理环境和城市化建设角度组织答案。
(2)“立法并未得到认真落实“说明利益集团影响环保法律的执行,结合所学从代议制民主制缺陷、两党制政策的弊端、内阁执行力度、国内外政局变动等角度思考答案。
(3)评述观点题,要先说出观点是否合理,然后用史实进行论证,论证可以从北京和伦敦环境污染相似度、北京如何学习伦敦的治理污染措施以及北京如何发挥自身经济政治优势的角度去思考作答,注意要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