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材料一:北大公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高二政治

题目简介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材料一:北大公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高二政治

题目详情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北大公布的《2012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得被推荐”。
材料二: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2年修订版《新编二十四孝图》和专门为青少年儿童编写的儿童版《新编二十四孝故事》中郭巨“埋儿奉母”等退出“二十四孝”,孔孟故事列入孝行。
注:埋儿奉母: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12分)
题型:论述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答案

①继承传统文化,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分)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积极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东西应自觉地加以改造或摒弃。(2分)
②在继承中发展,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分)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2分)
③克服“守旧主义” 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2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传统文化中的"孝"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怎样继承传统文化的理解。关于本问,实质上就是要求回答我们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可从立足社会实践。着眼于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眼于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克服“守旧主义” 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等几个角度回答。
点评:关于知识点怎么做的考查,直接熟记课本基础知识回答即可,这样的题目属于最基础的题目,比较简单。关于传统文化是考试经常考查的内容,要全面掌握这一知识点,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全面复习。本题还可从是什么、为什么角度考查。

更多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