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5分)纵观中国历代的经济政策均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高二历史
(25分)纵观中国历代的经济政策均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25分)纵观中国历代的经济政策均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25分)纵观中国历代的经济政策均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谊倡导的经济政策。(2分)结合材料一和所知识,指出贾谊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3分)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奏议》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司马光的观点。(2分)结合所知识,概述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3分)
材料三: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1888年)
(3)晚清政府对洋商和华商施以了不同的经济待遇。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四: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1903年)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马建波《〈钦定大清商律〉的立法研究》
(4)根据材料一、四,指出“商业”地位的历史性变化。(2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推动20世纪初《钦定大清商律》出台的社会要求。(4分)
材料五: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实业部,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的一 些苛捐杂税,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5)根据材料五,概述民国初年兴办实业高潮出现的具体表现及出现该局面的政策因素。(3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难
来源:不详
答案
(1)政策:重农抑商。目的:经济上: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维护政治稳定。
(2)观点:农业、工商业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富之源。背景:宋代商业空前繁荣(或商品经济的大发展,答“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可给分)
(3)消极影响:削弱了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使民族经济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积极影响:冲击了中国传统落后的经济结构,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4)地位:商业从被限制打击到以立法的形式进行规范和保护。背景: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5)表现: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1分)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政策因素: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措施。(具体写出政策上的措施也可给分。)
试题分析:(1)政策: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驱民而归之农”、“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等信息可以看出是主张重农抑商。目的: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应该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如何有利于维护统治来思考,由材料一中的“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知其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则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角度思考。
(2)观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可知是主张农业、工商业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富之源。背景:题目要求“结合所知识概述”。这就需要结合宋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去回答,原来主张重农抑商的,到宋代主张农工商都可以发展,足可以反映宋代商业空前繁荣。
(3)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知识”分析,另外分析影响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分析。由材料中的“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可以得出其消极影响是削弱了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使民族经济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客观上的积极影响是冲击了中国传统落后的经济结构,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这对中国近代经济的近代化有意义。
(4)地位: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四”回答,从材料一中的“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体现的商业被限制打击到材料四中的“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体现的以立法的形式进行规范和保护,即可得出答案。背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20世纪初这一时间,可以知道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5)表现:由材料五中的“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等信息可以得出答案。政策因素:根据材料五中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实业部,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的一些苛捐杂税”得出答案。
上一篇 :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
下一篇 :
明代徐一燮在《始丰稿·织工对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禁-高一历史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高一历史
清代康熙年间,推进瓷器生产技术提高的工艺发明是[]A、青瓷工艺B、白瓷工艺C、釉下彩绘工艺D、粉彩瓷器工艺-高一历史
要想了解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工艺水平,应查找下列哪本书[]A、《齐民要术》B、《考工记》C、《墨经》D、《天工开物》-高二历史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高二历
(13分)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高一历史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高一历史
中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是[]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高一历史
下面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①青铜器出现了金银错技术②已经能用曲酿酒③出现了著名的手工业专著《考工记》④制造漆器时使用夹纻技术[]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高二历史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叙述,表明了“机户”与“机工”之间存在着A.租佃关系B.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C.人身依附关系D.雇佣关系-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高三历史
下列明清时期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均有很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废-高一历史
某一时期,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同时,社会经济的其他的重要现象还有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城市贸易打破坊和市的界限C.传统的“重农抑商”逐渐废止D.海-高一历史
《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A.重视农业,抑制商业-高一历史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高一历史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世纪的英国人沃尔特·雷利爵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高一历史
“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生产的物品[]A、专供平民使用B、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C、官家、皇帝和平民使用D、专供皇帝私用-高一历史
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下列现象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B.吴郡“游手之徒,十室九空”C.苏州机户“设机督造,雇匠织造”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高一历史
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高三历史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高一历史
《虔台倭纂》记载:“倭夷之蠢蠢者,自昔鄙之曰奴,其为中国患,皆潮(州)人、漳(州)人、宁(波)绍(兴)人主之也”;“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材料说明A.倭-高一历史
(25分)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特征,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学者杉原薰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高三历史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历史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高一历史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A.人口-高三历史
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材料二: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高一历史
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A.资金短缺B.市场狭小C.劳动力缺乏D.原料不足-高一历史
(12分)阅读《清代全史》中的几段材料: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高一历史
关于中国古代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说法错误的是A.明代中后期产生B.是指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C.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D.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高二历史
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徽商衰落原因是“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A.中国资本主义萌-高一历史
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仁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高三历史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C.机户出资-高三历史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A.资本家B.雇佣工人C.奴隶D.地主-高一历史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C.工匠各有专能-高三历史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类别自耕农.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高二历史
雍正年间苏州府长洲县机户所立的“永禁机匠叫歇碑”,碑文记载道:“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银”。由此可知①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苏州②封建统治者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高二历史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玡台石壁上,并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这一政策指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B.无为而治政策C.重农抑商政策D-高一历史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高二历史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这是:A.奴隶制的生产关系B.封建制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高一历史
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高二历史
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高二历史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二历史
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①设立东厂、西厂-高一历史
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是维护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B.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中国古代历朝-高一历史
(20分)不同时期的商业和商人组织反映了我国商业、经济、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该图为洛阳牙行标记)。明朝规定“选有-高三历史
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自耕农地主佃农工人商人占总人口比例11%23%35%21%10%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高二历史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D.以盈利-高一历史
大前提: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小前提:明朝以前农业生产中存在普遍的长工和短工;结论:明代以前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大前提、-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5分)纵观中国历代的经济政策均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谊倡导的经济政策。(2分)结合材料一和所知识,指出贾谊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3分)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奏议》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司马光的观点。(2分)结合所知识,概述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3分)
材料三: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1888年)
(3)晚清政府对洋商和华商施以了不同的经济待遇。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四: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1903年)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马建波《〈钦定大清商律〉的立法研究》
(4)根据材料一、四,指出“商业”地位的历史性变化。(2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推动20世纪初《钦定大清商律》出台的社会要求。(4分)
材料五: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实业部,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的一 些苛捐杂税,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5)根据材料五,概述民国初年兴办实业高潮出现的具体表现及出现该局面的政策因素。(3分)
答案
(2)观点:农业、工商业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富之源。背景:宋代商业空前繁荣(或商品经济的大发展,答“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可给分)
(3)消极影响:削弱了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使民族经济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积极影响:冲击了中国传统落后的经济结构,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4)地位:商业从被限制打击到以立法的形式进行规范和保护。背景: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5)表现: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1分)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政策因素:南京临时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措施。(具体写出政策上的措施也可给分。)
试题分析:(1)政策: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驱民而归之农”、“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等信息可以看出是主张重农抑商。目的: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应该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如何有利于维护统治来思考,由材料一中的“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知其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则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角度思考。
(2)观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可知是主张农业、工商业均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富之源。背景:题目要求“结合所知识概述”。这就需要结合宋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去回答,原来主张重农抑商的,到宋代主张农工商都可以发展,足可以反映宋代商业空前繁荣。
(3)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知识”分析,另外分析影响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分析。由材料中的“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可以得出其消极影响是削弱了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使民族经济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客观上的积极影响是冲击了中国传统落后的经济结构,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这对中国近代经济的近代化有意义。
(4)地位: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四”回答,从材料一中的“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体现的商业被限制打击到材料四中的“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体现的以立法的形式进行规范和保护,即可得出答案。背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20世纪初这一时间,可以知道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5)表现:由材料五中的“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等信息可以得出答案。政策因素:根据材料五中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实业部,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的一些苛捐杂税”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