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5分)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特征,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学者杉原薰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高三历史
(25分)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特征,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学者杉原薰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5分)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特征,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学者杉原薰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5分)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特征,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学者杉原薰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支持或反对“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观点的主要理由。(4分)
(2)写出19世纪中期以来推动经济史主体在“西方”成长的主要政治、经济与科技因素。(6分)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点是“沉沦”,近代中国的后期,其基本特点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3)从“沉沦”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涉及到1840~1911年中国历史的哪些重大事件?从“上升”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1911~1919年,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0分)
材料三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这样写到:“(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截然不同。”
(4)材料三是从什么角度看待历史的?其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5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支持: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对外财富掠夺基础上,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4分)反对:尽管农耕经济的水平仍然较高,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而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三百年,西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奠定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4分)
(2)因素:政治上: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科技:自然科学发展迅速,进化论、电磁学、相对论、量子理论等成果促进人类进步。(6分)
(3)“沉沦”: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上升”:辛亥革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或民族工业的“春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6分,答出任意3个事件即可)
(4)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关注人类整体而不是局部(或全球史观)。(3分)有利于把握人类文明的整体特征,承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历史,平等对待各国历史。(2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即可)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发展迅速,进化论、电磁学、相对论、量子理论等成果促进人类进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上一篇 :
《虔台倭纂》记载:“倭夷之蠢蠢
下一篇 :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高一历史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A.人口-高三历史
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材料二: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高一历史
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A.资金短缺B.市场狭小C.劳动力缺乏D.原料不足-高一历史
(12分)阅读《清代全史》中的几段材料: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高一历史
关于中国古代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说法错误的是A.明代中后期产生B.是指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C.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D.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高二历史
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徽商衰落原因是“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A.中国资本主义萌-高一历史
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仁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高三历史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C.机户出资-高三历史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A.资本家B.雇佣工人C.奴隶D.地主-高一历史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C.工匠各有专能-高三历史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类别自耕农.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高二历史
雍正年间苏州府长洲县机户所立的“永禁机匠叫歇碑”,碑文记载道:“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银”。由此可知①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苏州②封建统治者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高二历史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玡台石壁上,并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这一政策指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B.无为而治政策C.重农抑商政策D-高一历史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高二历史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这是:A.奴隶制的生产关系B.封建制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高一历史
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高二历史
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高二历史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二历史
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①设立东厂、西厂-高一历史
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是维护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B.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D.中国古代历朝-高一历史
(20分)不同时期的商业和商人组织反映了我国商业、经济、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该图为洛阳牙行标记)。明朝规定“选有-高三历史
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自耕农地主佃农工人商人占总人口比例11%23%35%21%10%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高二历史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D.以盈利-高一历史
大前提: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小前提:明朝以前农业生产中存在普遍的长工和短工;结论:明代以前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大前提、-高一历史
(选做题)中国明朝中后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比多数西方国家晚,但几百年一直只是一个“芽”,原因何在?一种观点认为:是明清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高三历史
根据张瀚《松窗梦语》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张毅庵,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人相争购,由是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因此&quo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历史的变化,其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高一历史
以下出现在江南地区的经济现象,发生于明代的是A.“自沪上工厂勃兴,入厂工作所得较丰,故妇女辈均乐就焉”B.“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家庭所织之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高三历史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这样评价道:“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项政制是指A.盐铁官营B.-高二历史
出现在明朝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的实质是A.奴隶制生产关系B.封建生产关系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高一历史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手工业的发-高一历史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D.商品-高二历史
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沣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高一历史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严重受阻,其原因包括①封建经济的基础十分顽固②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③旧的经济观念的巨大影响④社会上缺乏破产的劳动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该表格自耕农和地主佃农手工工场主和雇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①可用于研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高一历史
清朝时期,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布机不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清政府限制手工-高二历史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高一历史
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A.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C.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高二历史
围绕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B.开始出现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C.涉及范围主要包括一些对外开放的-高一历史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A.官营手工业的出现B.机器大生产的出现C.工场手工业的出现D.洋务企业的兴办-高一历史
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扛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高三历史
明清之际,在封建经济的内部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包括()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高一历史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手工业行业中出现,这手工业是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外资手工业-高一历史
明清时期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本质的是A.玉米、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高一历史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的政策或措施不包括A.闭关锁国政策B.官商分利政策C.重农抑商政策D.厉行文化专制-高三历史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这一材料反映了A.苏州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管-高二历史
下列文宇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高三历史
张岱家、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5分)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特征,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学者杉原薰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学者杉原薰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支持或反对“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观点的主要理由。(4分)
(2)写出19世纪中期以来推动经济史主体在“西方”成长的主要政治、经济与科技因素。(6分)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点是“沉沦”,近代中国的后期,其基本特点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3)从“沉沦”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涉及到1840~1911年中国历史的哪些重大事件?从“上升”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1911~1919年,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0分)
材料三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这样写到:“(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截然不同。”
(4)材料三是从什么角度看待历史的?其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5分)
答案
(2)因素:政治上: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科技:自然科学发展迅速,进化论、电磁学、相对论、量子理论等成果促进人类进步。(6分)
(3)“沉沦”: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上升”:辛亥革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或民族工业的“春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6分,答出任意3个事件即可)
(4)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关注人类整体而不是局部(或全球史观)。(3分)有利于把握人类文明的整体特征,承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历史,平等对待各国历史。(2分)(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即可)
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发展迅速,进化论、电磁学、相对论、量子理论等成果促进人类进步。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