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内阁是在永乐时期(1403—1424)建立的。……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1465—1-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内阁是在永乐时期(1403—1424)建立的。……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1465—1-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内阁是在永乐时期(1403—1424)建立的。……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1465—1-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1403—1424)建立的。……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后来,它被西方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清朝取代明朝后,大多继承了其包括内阁在内的基本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的先进性》
材料二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立。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本内阁即总统制下的内阁,临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1912年3月11日《临时约法》公布实施,同盟会会员唐绍仪担任国务总理,宋教仁、蔡元培等四名同盟会会员参加第一任内阁,7月15日内阁改组时均被迫辞职。1916年4月21日政府组织令制定公布,中华民国第11任内阁以国务卿总理国务,各部总长皆为国务员,树立责任内阁先声。5月8日袁世凯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请回答:
(1)你对材料一中“权力平衡”一说是怎么理解的?(2分)请对作者关于中西方内阁制度关系的论述予以判断分析。(5分)
(2)民国初年内阁及其政权组织形式更迭反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民主共和政体。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8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何种特点?(4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理解:通过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加强。(2分)
分析:该观点纯属无稽之谈。西方内阁制起源于英国,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而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物。 (5分)
(2)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颁布;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全国人民的斗争;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8分)
(4)特点:从专制到民主(或政治民主化);民主政治之路艰难曲折。(4分)
略
上一篇 :
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
下一篇 :
小张同学目前正在撰写《浅谈明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丞相被废除后,协助明朝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主要机构是A.枢密院B.殿阁大学士C.内阁D.军机处-高一历史
清代官方著作《历代官职表》说:“内阁职司票拟,其官创自明初,原不过如知制诰之翰林,并非古宰相之职。”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在设立之初的共同点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高一历史
明朝废除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高一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作出的重大调整是A.设立军机处B.设置枢密院C.实行一省制D.废除丞相制度-高三历史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议政处指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办公处所)上述材料叙述的现象出现在A.明朝初期B.清朝顺治年问C.清朝雍正时期D.宋代-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李世民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高二历史
《大清律例》载:“嫡庶子男,除有宫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表明清代在财产继承方面()A.所有家庭成员均分财产B.嫡长子享有优先-高三历史
中国历史上某朝“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该朝是: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高三历史
明成祖统治时期,殿阁大学士的职责包括①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②备皇帝顾问③直接统辖六部④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高一历史
我国古代的“内阁”出现是在A.洪武年间B.永乐年间C.嘉靖年间D.万历年间-历史
目前能搜集到的朱元璋画像有16幅之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如图),而大体可分为两类:①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②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由此可以看出:A.古代皇帝的长相历-高二历史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时期代表人物命运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高三历史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自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后,明清两代的专制君主为有效的管理“天下”,不得不-高二历史
某位学者描述明朝内阁制“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内阁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B.明成祖朱棣设立-高一历史
据记载,明朝内阁与皇帝寝宫有1公里左右距离,而清朝军机处与皇帝的寝宫仅50米距离,从中反映的本质是A.君臣关系越来越亲密B.皇帝越来越离不开大臣C.君主专制越来越加强D.皇帝-高一历史
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承担实际的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随之加强。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的本质-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吕留良是清初有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又主张严“华夷”之别,认为孔子赞扬管仲的“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高三历史
两汉时,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身,赐丞相座。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均有座,到宋朝就必须站着,到明朝时则须“众官皆跪”,对这一变化理解不正确的是()A.皇权不断加强B.相权不-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历史
“(封函传递迟速)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为前代未有者。”按这样的方式和-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下列相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废中书省②废行中书省③设置南书房④设置军机处()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高一历史
(6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92年(清乾隆59年),清廷命福安康会同西藏八世达赖、七世班禅等共同筹议西藏善后章程,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章程》主要规定:"驻藏大-高三
汉唐“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明代废丞相后,内阁首辅“预机务,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点简题奏,拟议批答,以被顾问”。-高三历史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英两国政权发展有了较大差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8世纪前期,两国政权机构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各自的什么政治特点?并说明差异的原因。(2)19世-历史
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民主政治不断发展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宰相权力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高一历史
明太祖下令废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A.加强对六部的控制B.加强思想控制C.建立新的政治机构D.强化君主专制-高一历史
万历初年,出现“部权尽归内阁”状况,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六部从此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首辅实际上成为宰相C.说明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D.皇权受到内阁很大的制约-高一历史
下列关系对应错误的是A明太祖——废除丞相B明神宗——设置内阁C康熙帝——设南书房D雍正帝——设置军机处-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24分)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高一历史
(18分)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外历史上不乏制度、思想、体制创新的典范。制度有所创新,社会就会发展;反之,制度保守,社会-高三历史
明清之际黄宗羲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主张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衰弱B.代表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C.表明了西方民主启蒙思想滋长D.对晚清民主思潮-历史
清朝学者徐大椿在《道情》中写道,“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作了欺人技……”由此可见,作者抨击()A.八股取士B.读书无用C.经世致用D.考试作弊-高三历史
清朝为近代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其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B.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御史台C.明代形-历史
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足矣。招募垦田,-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设在皇宫内部,方便皇帝处事,便于保密B.都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C.明朝内阁能参与决策,清朝军机处则不能D.都加强了-高三历史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首诗写在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B.平定“三藩叛乱”后C.收复雅克萨之后-高二历史
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基于这种认识,他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设三省分解丞相的权力B.收回军权削-高一历史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注重通过机构改革加强皇权。其中明朝统治者的突出表现是A.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B.设立枢密院C.确立三省六部制D.设置军机处-高三历史
以下各项体现出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①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新的科学技术②政府几度实行海禁③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④禁绝中国对外贸易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历史
“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政府矣。”对“隐然执政”的准确理解是A.草拟政令B.发布政令C.监察百官D.传达圣旨-历史
明朝极大地强化了君主专制,其中,在中央采取的重大行政措施有①确立三省六部制②废除丞相③设置内阁④增设军机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历史
材料四明清两朝都在西南地区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高三历史
下列四种官职在明朝初期都被使用,然而在胡惟庸案之后还能保留下来的应该是()A.左丞相B.右丞相C.参知政事D.吏部尚书-高三历史
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小题1:明太祖曾说过“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高二历史
学习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老师组织学生召开研讨会,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主题,其中史实或观点正确的是()A.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西周建立原因探究B.浅议-高一历史
某学者对14~16世纪中西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对比性研究。他对明清时期中西社会的特征评价概括最准确的是A.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B.奔向近代社会的竞赛C.封建社会的无奈悲歌D.新旧-高三历史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创立皇-高三历史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下列历史现象中与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有直接联系的是A.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明太祖废除中书省-高一历史
对军机处这一机构职能的理解,正确的是()A.相当于秦朝的丞相B.主要职能是军事指挥调动的机构C.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D.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历史
某中学开展以“古代中国政治”为题的研究性学习,拟定下列题目,其中明显错误的是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试论内外朝格局的形成与皇权的加强》C.《三省六-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内阁是在永乐时期(1403—1424)建立的。……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1465—1-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内阁是在永乐时期(1403—1424)建立的。……通过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在中国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后来,它被西方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清朝取代明朝后,大多继承了其包括内阁在内的基本制度。
——《明朝内阁制度的先进性》
材料二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立。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本内阁即总统制下的内阁,临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1912年3月11日《临时约法》公布实施,同盟会会员唐绍仪担任国务总理,宋教仁、蔡元培等四名同盟会会员参加第一任内阁,7月15日内阁改组时均被迫辞职。1916年4月21日政府组织令制定公布,中华民国第11任内阁以国务卿总理国务,各部总长皆为国务员,树立责任内阁先声。5月8日袁世凯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请回答:
(1)你对材料一中“权力平衡”一说是怎么理解的?(2分)请对作者关于中西方内阁制度关系的论述予以判断分析。(5分)
(2)民国初年内阁及其政权组织形式更迭反复,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民主共和政体。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8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何种特点?(4分)
答案
分析:该观点纯属无稽之谈。西方内阁制起源于英国,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而英国的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物。 (5分)
(2)原因:政治上: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颁布;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全国人民的斗争;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8分)
(4)特点:从专制到民主(或政治民主化);民主政治之路艰难曲折。(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