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吕留良是清初有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又主张严“华夷”之别,认为孔子赞扬管仲的“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吕留良是清初有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又主张严“华夷”之别,认为孔子赞扬管仲的“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吕留良是清初有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又主张严“华夷”之别,认为孔子赞扬管仲的“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吕留良是清初有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又主张严“华夷”之别,认为孔子赞扬管仲的“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雍正……多次发布谕旨,并把这些谕旨刊刻公布,称《大义觉迷录》。其中极力驳斥传统的华夷之辨,认为……华夷都是一家人,“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猃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舜为东夷之人,周文王为西夷之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满汉是一体的。对人的看法、评价应以五伦为准则,而不应该以民族来区分。“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我朝肇基东土,德教宏敷,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为臣民者不得以华夏而有异心。”
——据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三 案发,吕(留良)被戮尸示众。族人、门生被斩首、流放,或为奴婢。
——据李洵等主编《明清史》
回答:
⑴分析材料一,说明吕留良的主张所包含的基本思想。(2分)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雍正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4分)其主张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是哪一点?为什么?(3分)
⑶上述材料反映了清初社会存在着什么突出问题?清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3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⑴基本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反清(2分)
⑵主要观点:华夷一家、满汉一体;评价人的标准是五伦而非民族;满人应为天下君。(3分)
实质:维护清朝统治。(1分)
积极意义的主张:华夷一家。(1分)
原因:清朝时期我国国内各民族融合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满族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2分)
⑶突出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反清思想流行。(1分)
解决:刊布谕旨,强化思想控制;制造大狱,血腥镇压异己。(2分)
(1)“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可看出他提倡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实际上就是反对当时封建专制统治;“‘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攘夷狄就是要反对清朝的统治。
(2)雍正的主要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找出,首先提出总的观点是华夷一家、满汉一体,然后提出评判人的标准和评判为人君的标准。实质从“为臣民者不得以华夏而有异心”可看出是维护清朝的统治。积极的意义可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考虑。
(3)从材料一可看出当时社会的反清言论比较多,可见满汉的民族矛盾是比较尖锐的。
材料二是通过刊刻谕旨,进行辩驳;材料三中可看出是采取血腥镇压。
上一篇 :
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
下一篇 :
两汉时,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身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历史
“(封函传递迟速)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为前代未有者。”按这样的方式和-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下列相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废中书省②废行中书省③设置南书房④设置军机处()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高一历史
(6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92年(清乾隆59年),清廷命福安康会同西藏八世达赖、七世班禅等共同筹议西藏善后章程,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章程》主要规定:"驻藏大-高三
汉唐“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明代废丞相后,内阁首辅“预机务,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点简题奏,拟议批答,以被顾问”。-高三历史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英两国政权发展有了较大差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8世纪前期,两国政权机构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各自的什么政治特点?并说明差异的原因。(2)19世-历史
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民主政治不断发展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宰相权力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高一历史
明太祖下令废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A.加强对六部的控制B.加强思想控制C.建立新的政治机构D.强化君主专制-高一历史
万历初年,出现“部权尽归内阁”状况,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六部从此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首辅实际上成为宰相C.说明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D.皇权受到内阁很大的制约-高一历史
下列关系对应错误的是A明太祖——废除丞相B明神宗——设置内阁C康熙帝——设南书房D雍正帝——设置军机处-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24分)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高一历史
(18分)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外历史上不乏制度、思想、体制创新的典范。制度有所创新,社会就会发展;反之,制度保守,社会-高三历史
明清之际黄宗羲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主张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衰弱B.代表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C.表明了西方民主启蒙思想滋长D.对晚清民主思潮-历史
清朝学者徐大椿在《道情》中写道,“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作了欺人技……”由此可见,作者抨击()A.八股取士B.读书无用C.经世致用D.考试作弊-高三历史
清朝为近代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A.其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B.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御史台C.明代形-历史
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足矣。招募垦田,-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设在皇宫内部,方便皇帝处事,便于保密B.都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C.明朝内阁能参与决策,清朝军机处则不能D.都加强了-高三历史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首诗写在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B.平定“三藩叛乱”后C.收复雅克萨之后-高二历史
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基于这种认识,他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设三省分解丞相的权力B.收回军权削-高一历史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注重通过机构改革加强皇权。其中明朝统治者的突出表现是A.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B.设立枢密院C.确立三省六部制D.设置军机处-高三历史
以下各项体现出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①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新的科学技术②政府几度实行海禁③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④禁绝中国对外贸易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历史
“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政府矣。”对“隐然执政”的准确理解是A.草拟政令B.发布政令C.监察百官D.传达圣旨-历史
明朝极大地强化了君主专制,其中,在中央采取的重大行政措施有①确立三省六部制②废除丞相③设置内阁④增设军机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历史
材料四明清两朝都在西南地区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高三历史
下列四种官职在明朝初期都被使用,然而在胡惟庸案之后还能保留下来的应该是()A.左丞相B.右丞相C.参知政事D.吏部尚书-高三历史
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小题1:明太祖曾说过“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高二历史
学习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老师组织学生召开研讨会,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主题,其中史实或观点正确的是()A.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西周建立原因探究B.浅议-高一历史
某学者对14~16世纪中西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对比性研究。他对明清时期中西社会的特征评价概括最准确的是A.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B.奔向近代社会的竞赛C.封建社会的无奈悲歌D.新旧-高三历史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创立皇-高三历史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下列历史现象中与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有直接联系的是A.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明太祖废除中书省-高一历史
对军机处这一机构职能的理解,正确的是()A.相当于秦朝的丞相B.主要职能是军事指挥调动的机构C.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D.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历史
某中学开展以“古代中国政治”为题的研究性学习,拟定下列题目,其中明显错误的是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试论内外朝格局的形成与皇权的加强》C.《三省六-高一历史
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在A.康熙年间B.乾隆年间C.雍正年间D.顺治年间-高一历史
秦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建立的中央机构在明朝时被废止的()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历史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设立军机处的是()-高一历史
2009年12月,在烟台莱山区发现一块牌匾,长约两米,宽近一米,四边精刻龙形图案,中间刻有“奉天诰命”四个大字,牌匾左右雕刻文字为“诰赠昭武都尉候选都司、封朝议大夫候选同-高一历史
明清时期,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A.内阁的设立B.殿阁大学士的设立C军机处的设立D.采用八股取士-高一历史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的根本目的是()A.健全中央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历史
下列现象在明朝不可能出现的是()A.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到过红海B.明太祖接见丞相共商国事C.蒙古骑兵经常干扰中原北部边境D.老百姓在大街上吃红薯-历史
明朝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之后,处理政事常常夜以继日,疲惫不堪。故设华盖殿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明成祖建立起内阁,后来,内阁还出现了领头的首辅。从1402年到1664年共-高三历史
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最大时期是在()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康熙D.雍正-历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所产生的影响包括()①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②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④极大的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A.①②③-高一历史
丁某要去当兵,他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同时也买了一些衣服,又准备了行粮等必须物品。请问这是哪一时代的情形A.唐朝的募兵制B.唐朝的府兵制-高三历史
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哪个地方的事务A.蒙古B.新疆C.西藏D.台湾-历史
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A.汉武帝时B.宋太祖时C.明太祖时D.元世祖时-高一历史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又处-历史
1759年,清政府经历了近70年终于平定了中国西北边疆的叛乱、割据势力。乾隆皇帝为了鼓励新疆各族人民发展生产,对一些地区和民族免税,并通过内地省份的“协饷”(类似于今天的-高三历史
明初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下列对这一制度的评论不正确的是()①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②相权得到进一步强化③隋唐以来的三省六部制因此结束④皇帝专制得到极大强化A.①④B.②-高一历史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弱是因为专制主义A.对维护社会安定已经不起作用B.妨碍社会进步C.已经没有任何积极作用D.使得地方割据日益严重-高一历史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胡惟庸的专权B.加强专制集权,维护明朝统治C.丞相制度阻碍了明朝社会发展D.朱元璋希望一人独揽大权-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吕留良是清初有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又主张严“华夷”之别,认为孔子赞扬管仲的“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吕留良是清初有名的思想家,……他主张君臣的关系应如朋友,又主张严“华夷”之别,认为孔子赞扬管仲的“攘夷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据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雍正……多次发布谕旨,并把这些谕旨刊刻公布,称《大义觉迷录》。其中极力驳斥传统的华夷之辨,认为……华夷都是一家人,“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猃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舜为东夷之人,周文王为西夷之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满汉是一体的。对人的看法、评价应以五伦为准则,而不应该以民族来区分。“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我朝肇基东土,德教宏敷,仰承天命,为中外生民之主,为臣民者不得以华夏而有异心。”
——据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三 案发,吕(留良)被戮尸示众。族人、门生被斩首、流放,或为奴婢。
——据李洵等主编《明清史》
回答:
⑴分析材料一,说明吕留良的主张所包含的基本思想。(2分)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雍正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4分)其主张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是哪一点?为什么?(3分)
⑶上述材料反映了清初社会存在着什么突出问题?清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3分)
答案
⑵主要观点:华夷一家、满汉一体;评价人的标准是五伦而非民族;满人应为天下君。(3分)
实质:维护清朝统治。(1分)
积极意义的主张:华夷一家。(1分)
原因:清朝时期我国国内各民族融合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满族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2分)
⑶突出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反清思想流行。(1分)
解决:刊布谕旨,强化思想控制;制造大狱,血腥镇压异己。(2分)
(2)雍正的主要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找出,首先提出总的观点是华夷一家、满汉一体,然后提出评判人的标准和评判为人君的标准。实质从“为臣民者不得以华夏而有异心”可看出是维护清朝的统治。积极的意义可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考虑。
(3)从材料一可看出当时社会的反清言论比较多,可见满汉的民族矛盾是比较尖锐的。
材料二是通过刊刻谕旨,进行辩驳;材料三中可看出是采取血腥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