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8分)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高一历史
(18分)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18分)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18分)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 家
总人口(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6分)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2分)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特点:专业性强、分布密集。(2分)
影响: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或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推动了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2分)
(2)因素:①棉纺织业的发展(或机器化大工厂的建立);
②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③殖民扩展使世界市场扩大。(每点2分,满分6分)
(3)差异:19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2分)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2分)
试题分析:
(1)可根据对材料一的概括来回答,材料一可反映出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点是指专业性强;分布密集。江南乡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使资萌产生等角度来回答。
(2)根据材料信息“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 说明棉纺织业的发展;“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说明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再联系这一时期英国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扩大。
(3)通过诺表格数据对比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城市人口百分比远远低于同时期英法等西方国家,实际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滞后,联系这一时期西方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说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点评:城市化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要注意将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以及欧美有关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内容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上一篇 :
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
下一篇 :
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货币简表发展阶段时间标志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代秦统一使用圆型方孔钱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由-高三历史
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根据所学判断山陕会馆最早建于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高一历史
乾隆九年议复,允许每县召一总商,承充开采(铜矿),如矿山分散,允许每山召一商,“倘资本无多,听其伙充承办”。乾隆十一年有奏报称,“招商承开矿山,资本无多者,原准其纠合-高三历史
清朝前期,福建泉州、漳州生产丝绸,所需原料购于江南,载往镇江染色后运回织绸。这反映当时()①长途贩运贸易活跃②区域分工明确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④生产社会化明显A.①②③B.①②④C-高三历史
明清时代,在京城、省城等地出现了会馆,这些会馆是A.管理商贸的税收场所B.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之所C.相当于宋代边境贸易的场所D.娱乐场所-高三历史
明朝以前中国社会不利于商业发展的因素有: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③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④“海禁”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商朝使用的货币是A.贝币B.金币C.铜币D.银币-历史
两宋时期,两浙路、福建路、广南东路科举出身的进士占了全部进士人数的27%,而在南宋,这个数字达到了52%。这主要是因为A.科举制的推广B.南方经济的发展C.皇权得到加强D.北方-高三历史
据史料记载,两汉时期,作为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挟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然而现在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沙漠。导致楼兰文明衰-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关于南朝元嘉之治的材料(元嘉为宋文帝年号,即424-453年):材料一史臣曰:“江南之为国盛矣。……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自汉代以来,民户凋耗,荆楚四战-高二历史
材料一:号称“天下第一庄”的台儿庄的兴盛,与明代大运河台(儿)庄段的开挖密切相关。据清《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每年漕运粮食约400万石,商旅所萃,居民饶-高三历史
陆游《杂赋》:“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诗中“草市”出现得益于()A.城市布局的变化B.市民阶层的兴起C.娱乐场所的出现D.商品经济的发展-高三历史
东亚指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濒临太平洋的日本、中国、韩国、东盟十国。在古代,东亚曾经出现过文化共同体和经济贸易商业圈,各国相互往来频繁。今天东亚是世界上最具活力-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未能成为“海上强国”和未能出现“商业革命”的共同原因,包括①封建制度阻碍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②封建政府采取闭关自守和压制贸易发展的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和对外-历史
(2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四幅图(1)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2分)从图2、3所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历史
“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这句话说明山西商人A.能像麻雀一样飞B.活动范围广C.像麻雀一样灵活D.具有麻雀的特性-高一历史
以下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表中职业结构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区是商人工人佃农自耕农、地主占总人口比例10%30%36%24%A.唐朝关中地区B.宋朝苏湖地区C.明朝-高三历史
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了A.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B.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C.“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D.富室大户在水运方便的“-高一历史
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包括图一棉花收购图图二清朝北京前门商业繁荣图三明代工商业城市分布A.农产品商品化B.清朝前期城市繁华C.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兴起了较多工商业城市-高一历史
习惯上所称“街坊”指的是邻居。在唐都长安,其城市布局有“坊”“市”之分,“坊”“市”分别指A.居住区和政府官署办公区B.商业区和中央官署办公区C.手工业集中区和商业交易区D.居民住-高三历史
某小组在探究“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A.史籍《宋史》B.北宋“交子”刻版等实物C.宋朝诗词作品D.电视剧《水浒传》-高三历史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直接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A.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C.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高一历史
明末农民战争曾提出“平买平卖”、“公平交易”。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阶级的利益要求B.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C.广大手工业者的要求D.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高三历史
某一历史名城位于今天的经济开放区内,它曾是隋朝大运河的枢纽、唐朝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和太平军北伐的出征地,这一城市是下图中所示的A.①B.②C.③D.④-高三历史
对北宋城市经济的信息理解错误的是:《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街市A.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B.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C.官府不监督交易活动D.经营活动是八方辐辏-高三历史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陆游《杂赋》诗中提到“草市”最早出现于A.秦朝B.六朝C.唐朝D.宋朝-高三历史
某电视剧以两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的“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的内外店铺林立C.“市”里有-高一历史
材料三: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沙漠之舟犁耕龟兹妇女采桑驿使(1)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三你获得了什么历史信息?(3分)-历史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关注城市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有关城市化的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高一历史
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界灾荒严重,不断到宋境籴粮,雄州一次出官仓2万石,贱价以粜。”此种贸易属于()A.朝贡贸易B.民间贸易C.榷场贸易D.对外贸易-高三历史
下图中税收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小农经济的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高三历史
有关古代货币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国最早使用的货币是天然贝壳②商朝时期出现人造贝币③秦朝统一币制④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赵国)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范文澜《-高三历史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区为了用中国古代城市的一个先进案例呈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把《清明上河图》由静态的图画变成了动态的3D电影大片。下列有关古代城市的表述不正-高三历史
(3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高三历史
(2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高三历史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注:东京街名)无蚊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街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高三历史
右图的商运场景反映了下列哪朝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A.汉代的长安B.明代的北京C.北宋的东京D.南宋的临安-高一历史
(8分)阅读下列材料在商、周时,工商业都由官府垄断。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者。战国时期的手工艺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木工、皮革工等。手工业者要“以-高一历史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下列为古钱币的拓片,就你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甄别其真伪。哪一枚不是赝币()-高三历史
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并将答案涂入答题卡)小题1:右图“市集砖刻画”反映了宋朝之前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对市场交易-高一历史
(13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明上河图》(局部)(1)有人说-高三历史
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和早市是在A.西汉的长安B.唐代的长安C.北宋的东京D.元朝大都-高一历史
《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云:“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说明“飞钱”的主要作用是A.为-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对中国和西方产生了不同的影响。(1)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中国-高三历史
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但是发展缓慢,其中内在的原因主要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高一历史
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高一历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大量经西北各民族运至中亚、西亚、南亚诸国B.最早记载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正史是《后汉书》C.唐朝的玄奘和义净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了-高三历史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8分)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6分)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2分)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
答案
(1)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特点:专业性强、分布密集。(2分)
影响: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或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推动了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2分)
(2)因素:①棉纺织业的发展(或机器化大工厂的建立);
②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③殖民扩展使世界市场扩大。(每点2分,满分6分)
(3)差异:19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2分)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2分)
试题分析:
(1)可根据对材料一的概括来回答,材料一可反映出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点是指专业性强;分布密集。江南乡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使资萌产生等角度来回答。
(2)根据材料信息“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 说明棉纺织业的发展;“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说明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再联系这一时期英国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扩大。
(3)通过诺表格数据对比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城市人口百分比远远低于同时期英法等西方国家,实际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滞后,联系这一时期西方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说明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点评:城市化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要注意将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以及欧美有关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的内容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