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高三历史
(3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3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今陕西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地区,当时水草丰美,有较多重要的城镇。从关中以西,汉代的丝绸之路十分通达,有“胡商贩客,时见于塞下”的描写;丝路两旁农牧兼营,河西、西域地区屯田众多;丝路上城镇繁荣,如楼兰、精绝、且未、鄯善等十分知名。汉代成都平原由于有都江堰工程而“水早从人,不知饥馑……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材料二 “一五”期间,国家对工业部门的投资总额达250.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2.5%,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重工业的投资占87%。“一五”期间,国家对黑色金属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第一个五年计划头3年,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三省黑色金属工业的投资占全国的81.7%。棉纺织业工业的投资主要在河北、陕西、河南、山西等地。与此同时,内蒙、新疆、西藏、昌都等地,投资中以交通运输和工业建设比重为大。
材料三 “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投资区域比例表
部门
沿海
内地
工业
44.7%
55.3%
建筑业
47.0%
47.6%
地质勘探
22.5%
76.2%
交通运输
29.3%
52.1%
农林水利
37.7%
62.3%
总计
44.5%
52.4%
材料四 “我国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状况。沿海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我们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所以这也是一个对于发展内地工业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如果是真想,不是假想,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五 邓小平先生早在80年代就对中国现代建设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国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江泽民主席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大开发。他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现在“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定会像前20年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样,将为东部和中部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有力地促进全国经济的更大繁荣。
——朱鎔基在“新加坡讲座” 的演讲
(1)结合材料一说明,古代早期西部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三反映“一五”期间我国在工业投资部门和投资地区布局上有何特点?并结合旧中国民族工业的不合理现象分析这些特点对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所起的积极作用。(1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五,说明80年代以来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材料四和材料五有哪些相同观点?两者在西部开发的着重点上又有哪些不同?(10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繁盛原因:①居于政治中心;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③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④水利工程的兴修。(4分)
(2)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在投资区域上,以内地为主,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部门投资区尽量和原料产地相适应;适当照顾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8分)
原因:旧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旧中国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工业,加强内地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沿海和内地的协调发展。(6分)
(3)率先发展东部地区是中央的战略部署;东部地区原有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对外开放早。(4分)
(4)相同观点:都主张改变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缩小东西部差距;都主张利用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工业基础。(4分)
不同点:前者主要着眼于工业布局的平衡和备战的需要,后者主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利用沿海经济优势发展西部内地经济,发展全国经济。(6分)
略
上一篇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区为了用中
下一篇 :
(2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初,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注:东京街名)无蚊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街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高三历史
右图的商运场景反映了下列哪朝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A.汉代的长安B.明代的北京C.北宋的东京D.南宋的临安-高一历史
(8分)阅读下列材料在商、周时,工商业都由官府垄断。春秋后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者。战国时期的手工艺者已经分工很细,有冶金工、陶工、木工、皮革工等。手工业者要“以-高一历史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下列为古钱币的拓片,就你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甄别其真伪。哪一枚不是赝币()-高三历史
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并将答案涂入答题卡)小题1:右图“市集砖刻画”反映了宋朝之前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对市场交易-高一历史
(13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明上河图》(局部)(1)有人说-高三历史
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和早市是在A.西汉的长安B.唐代的长安C.北宋的东京D.元朝大都-高一历史
《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云:“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说明“飞钱”的主要作用是A.为-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对中国和西方产生了不同的影响。(1)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中国-高三历史
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但是发展缓慢,其中内在的原因主要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高一历史
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高一历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西汉以前,中国丝绸大量经西北各民族运至中亚、西亚、南亚诸国B.最早记载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正史是《后汉书》C.唐朝的玄奘和义净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了-高三历史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高二历史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了A.唐朝的市有时间限制B.唐朝的市坊分立C.唐朝时商业活动有地域限制D.唐朝时-高一历史
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高一历史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高三历史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高三历史
“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明清之际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说明[]A.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B.礼教束缚解除,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商品-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A、粤商和徽商B、徽商和晋商C、闽商和粤商D、台商和港商-高一历史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高一历史
重农抑商政策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到了清末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有①美国曾经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③斯大-高三历史
《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A.流通领域出现-高三历史
政府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这种状态[]A.表明只有精耕细作才-高一历史
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高一历史
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高三历史
关于明清时期商业叙述不正确的是[]A.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B.广泛使用白银作为货币C.出现区域性商人实体D.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高三历史
商税和海外税收逐渐成为南宋政府的主要财源,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B、小农经济的衰落C、财税政策的调整D、弃农经商的盛行-高一历史
假如你生活在唐朝时期,作为商人到唐都长安经商,你能做到的有(1)身上携带大量纸币“交子”(2)把所带金银财物存入柜坊,然后住进邸店中(3)晚上到瓦肆中听戏(4)白天闲暇之余逛东-高一历史
康熙帝19岁那年亲自到先农坛,祀先农神、行耕籍礼,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不过他在位61年,先后55次遗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高三历史
《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主要说-高三历史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漕运发达,天津“粮艘商舶,鱼贯而进,迨无虚日”。清朝一度解除海禁,有天津文人描绘说:“百宝都从海舶来,……怪怪奇奇洋货街。”能够涵盖材料信息并反映-高三历史
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高三历史
由某一朝廷高官家中出现以下的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观之,这种反映商人意识不仅抬头而且深入仕宦人家的社会观,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个时期?[]A-高一历史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是其产约(财立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施行仁-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中山先生-高三历史
明朝万历年间,孙春阳在苏州开一小铺,后规模日大。“其店选制之精,合郡无有”。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材料说明孙春阳的店铺兴旺-高三历史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史记》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高三历史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图一图二图三(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一历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或体现的是[]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清明上河图》C、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D、市坊界限被打破-高三历史
据《林居漫录》记载: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一些绅商发起并出资在北京建立会馆,会馆专供同乡居住集会、联络乡谊、贮存货物之用。会馆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传统市场经济的扩张B.人口迁移和流动频繁D.商人子弟-高三历史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商代由于商民善于经商始有商人一词的由来。根据下面图中两个不同时期商人身份的变化,判断下面选项中结论不正确的是春秋末年范蠡协助越王灭吴-高三历史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高一历史
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A、①②③B、-高二历史
《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云:“(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材料描述的是[]A.柜坊B.飞钱-高一历史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高三历史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3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秦汉三国时期,西部的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都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后被称为“天府”。关中地区曾是秦代和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故《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今陕西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地区,当时水草丰美,有较多重要的城镇。从关中以西,汉代的丝绸之路十分通达,有“胡商贩客,时见于塞下”的描写;丝路两旁农牧兼营,河西、西域地区屯田众多;丝路上城镇繁荣,如楼兰、精绝、且未、鄯善等十分知名。汉代成都平原由于有都江堰工程而“水早从人,不知饥馑……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材料二 “一五”期间,国家对工业部门的投资总额达250.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2.5%,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中,重工业的投资占87%。“一五”期间,国家对黑色金属工业投资主要集中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第一个五年计划头3年,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三省黑色金属工业的投资占全国的81.7%。棉纺织业工业的投资主要在河北、陕西、河南、山西等地。与此同时,内蒙、新疆、西藏、昌都等地,投资中以交通运输和工业建设比重为大。
材料三 “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投资区域比例表
“……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我们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所以这也是一个对于发展内地工业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如果是真想,不是假想,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五 邓小平先生早在80年代就对中国现代建设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国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江泽民主席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大开发。他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现在“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定会像前20年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样,将为东部和中部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有力地促进全国经济的更大繁荣。
——朱鎔基在“新加坡讲座” 的演讲
(1)结合材料一说明,古代早期西部地区经济繁荣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三反映“一五”期间我国在工业投资部门和投资地区布局上有何特点?并结合旧中国民族工业的不合理现象分析这些特点对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所起的积极作用。(1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五,说明80年代以来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材料四和材料五有哪些相同观点?两者在西部开发的着重点上又有哪些不同?(10分)
答案
(1)繁盛原因:①居于政治中心;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③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④水利工程的兴修。(4分)
(2)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在投资区域上,以内地为主,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主要工业部门投资区尽量和原料产地相适应;适当照顾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8分)
原因:旧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旧中国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工业,加强内地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沿海和内地的协调发展。(6分)
(3)率先发展东部地区是中央的战略部署;东部地区原有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对外开放早。(4分)
(4)相同观点:都主张改变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缩小东西部差距;都主张利用东部沿海地区良好的工业基础。(4分)
不同点:前者主要着眼于工业布局的平衡和备战的需要,后者主要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利用沿海经济优势发展西部内地经济,发展全国经济。(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