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周恩来总理是淮安人民的骄傲,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下列哪一项内容体现了他高超的外交艺术A.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参加重庆谈判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使-九年级历史
周恩来总理是淮安人民的骄傲,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下列哪一项内容体现了他高超的外交艺术A.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参加重庆谈判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使-九年级历史
题目简介
周恩来总理是淮安人民的骄傲,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下列哪一项内容体现了他高超的外交艺术A.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参加重庆谈判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使-九年级历史
题目详情
周恩来总理是淮安人民的骄傲,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下列哪一项内容体现了他高超的外交艺术
A.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参加重庆谈判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题型:读图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1955年在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上为了改变一些国家对我国的不屑态度,也为了自身发展、和平,而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该方针的提出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促使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体现了周恩来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A,B, D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 :
读图回答问题(15分)外交是一个国
下一篇 :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纷繁变幻的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下列叙述能够体现这一认识的有①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②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八年级历史
看图回答问题:(10分)图一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1分)其内容是什么?(2分)图一1954年6月访问印度缅甸(2)图二中,周恩来正在参加什么会-八年级历史
在1971年的冬天,毛泽东曾经兴致勃勃的说:“今年我们有两大喜事。”其中一件指的是林彪跨台,而另一件最有可能指的是()A.中国参加万隆会议B.中美关系正常化C.“四人帮”倒台D.中-九年级历史
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方框内。(2分)A.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合法席位B.1955年,周恩来率团出席亚非会议-九年级历史
列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八年级历史
下列一组图片记录了我国在外交上的伟大成就,请你以辉煌的外交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文章。要求:(1)要有标题;(1分)(2)要简要介绍下列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4分)(3)要有自己-八年级历史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与会各国的普遍认同,你知道周总理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一原则的吗?A.美国长期-八年级历史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采取的改变会议“航向”的方针是A.-八年级历史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九年级历史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它的提出者是A.朱德B.周恩来C.毛泽东D.刘少奇-九年级历史
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A.和平共处B.共同繁荣C.求同存异D.互补互利-八年级历史
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①“求同存异”的方针②“一边倒”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八年级历
1953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下列属于其内容的是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求同存异⑥和平-九年级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共产党部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八年级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八年级历史
材料一1953年底,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两国在我国某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二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八年级历史
(10分)200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参加哪次国际会议?他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会议-八年级历史
由周恩来倡导的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基本准则是A.四项基本原则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C.求同存异方针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九年级历史
作为新中国首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力挽狂澜,提出“求同存异”的时刻是在:A.访问印度B.万隆会议C.26届联大D.中美外交谈判-八年级历史
2014年是周恩来总理去世38周年,某校八年级学生要办一次周恩来外交风云的演讲比赛,下列哪些内容可以入选作为题材()①历史转折-------西安事变时的周恩来②争取和平------周恩-八年级历史
“和而不同”是孔子“仁”的思想体现。下列哪些史实符合这一思想主张①万隆会议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我国重返联合国④巴以冲突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八年级历史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以五大国身份之一参加日内瓦会议-八年级历史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下列选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A.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八年级历史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下面对五项基本原则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①是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②内容包括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八年级历史
2013年5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出访印度时,发表了题为《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印两国天造地设,注定终将走在一起。60年前,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八年级历史
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外交事件是A.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B.恢复联合国席位C.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D.参加万隆会议-八年级历史
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在国际上产生很深远的影响B.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在与印度等国家的交往中多有体现D.只适用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八年级历史
20世纪以来,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变化、调整;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也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俄国-苏联-俄罗斯联邦,无论-九年级历史
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八年级历史
我国奉行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积极作用。请回答:(6分)(1)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九年级历史
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中,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A.以独立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求同存异”方针D.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边-八年级历史
阅读材料:材料一:2009年恰逢中俄(苏联)建交60周年,中俄两国都是世界上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合作,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八年级历史
半个世纪过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倡导发起这五项原则的国家中没有()A.美国B.中国C.印度D.缅甸-八年级历史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的提出者是()A.朱德B.周恩来C.毛泽东D.陈毅-八年级历史
2014年4月,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阿克拉姆·扎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大意义在于强调主权平等的重要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是在A.1953年B.-九年级历史
材料一第五条:个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进攻。材料二若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九年级历史
一个美国记者这样评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指()A.日内瓦会议B.联合国代表大会C.万隆会议D.亚太经-八年级历史
1964年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是[]A.武汉长江大桥完成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D.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八年级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如图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导的。”——周恩来材料三:如图,2-八年级历史
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这①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②说明我国在国际-八年级历史
在1954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促进会议圆满成功的方针是A.独立自主B.求同存异C.和平共处D.一国两制-八年级历史
(11分)以下一组图片资料是同学们开展一次纪念活动收集的。读图,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请以“新中国外交足迹”为主题,按时间先后重新排列材料一中的这组图片。(4分)_____-八年级历史
中国新闻网2012年4月16日电:近年来,“中文学习热”在全世界蔓延。这表明[]A.中文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B.中文更便于人们进行主C.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D.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九年级历史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是一位西方记者对周恩来(如图)在哪次会议上的出色表现作出的评价()A.日内瓦会议B.万隆-八年级历史
(18分)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一改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象,挺直了民族脊梁,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某校八年级(3)班准备-八年级历史
1953年底,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A.独立自主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八年级历史
右图是小华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适合填写的内容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第26届联合国大会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万隆会议-九年级历史
面对个别国家代表的误解甚至是攻击,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什么方针()A.和平共处B.求同存异C.民族独立D.社会主义革命-八年级历史
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和印度交往中首次提出,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是A.“求同存异”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合作共赢D.不结盟政策-八年级历史
中国要做到和谐发展应该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③保护资源环境④只与发展中国家友好相处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九年级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周恩来总理是淮安人民的骄傲,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下列哪一项内容体现了他高超的外交艺术A.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参加重庆谈判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使-九年级历史
题目详情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1955年在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上为了改变一些国家对我国的不屑态度,也为了自身发展、和平,而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该方针的提出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促使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体现了周恩来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A,B, D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