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红军不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分﹚(2)材料中的-八年级历史
红军不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分﹚(2)材料中的-八年级历史
题目简介
红军不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分﹚(2)材料中的-八年级历史
题目详情
红军不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分﹚
(2)材料中的“远征”指什么事件?﹙2分﹚写出此事件的起止时间?﹙2分﹚此事件的实质是什么?﹙2分﹚
(3)诗中的“三军”指哪些军队?﹙3分﹚该事件胜利的标志是什么?﹙2分﹚
(4)写出红军在“远征”过程中经过的“水”。﹙列举三例﹚﹙3分﹚
(5)你认为今天的我门应当发扬哪些“远征”精神?﹙2分﹚
题型:改错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毛泽东。(2分)
﹙2﹚红军长征。(2分)1934年10月—1936年10月。(2分)战略转移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2分)
﹙3﹚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3分)1936年10月三大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2分)
﹙4﹚赤水河、大渡河、金沙江、乌江等。(3分)
﹙5﹚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2分)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了材料中诗歌的出处。这首《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第(2)问中提到的“远征”指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的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这次战略转移。
第(3)问考查了诗中提到的军队。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最终这三个方面军在1936年10月于甘肃会宁进行了大会师,红军长征最终结束。
第(4)问考查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红军长征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最终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描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这两个历程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有四度赤水、强渡乌江等历程,也与水有关。
第(5)问考查了红军展现的长征精神。在长征中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上一篇 :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
下一篇 :
红军在长征途中开始获得军事主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八年级历史
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A.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戊戌变法B.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五四运动C-九年级历史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周年纪念,194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点,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起点。请回答:(1)回顾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岁月,是谁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九年级历史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的会议是()A.1921年中共“一大”B.1922年中共“二大”C.1935年遵义会议D.1945年中共“七大”-八年级历史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是的伟大传奇”。材料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井冈山会师D.抗美援-八年级历史
右图是一历史爱好者在贵州拍摄的照片。如果让你为这幅照片选择一个主题词,你会选择()A.开天辟地党的诞生B.生死攸关历史转折C.抗战胜利举国欢庆D.革命圣地延安精神-九年级历史
2011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75周年。请回答关于长征的相关问题。(1)长征开始的时间和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色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挡。”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八年级历史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2分)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认真阅读以下诗词: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八年级历史
(7分)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兴旺的动力,是一个政党熠熠生辉的源泉。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3年的历史,她领航中国,谱写了一曲曲惊世篇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九年级历史
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召开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九年级历史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史诗,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工农红军长征展开“主题学习活动”。(1)下列四幅图片记录了长征的经过。请任选一副图,用一-八年级历史
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选出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人。下列与此会议有类似意义的是A.井冈山会师B.遵义会议C.会宁会师D.中共七大-九年级历史
右图是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下列说法正确有()①中央根据地是由井冈山根据地发展而来的。②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一次转折点③长征胜利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会师④长征的-九年级历史
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下列红军长征路线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B.中央革命根据-八年级历史
阅读诗句,结合图片回答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这-八年级历史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开始获得军事主动权的事件是[]A.红六军团西征B.中央红军长征,渡过湘江C.中央红军通道转兵D.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长征-九年级历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长征的原因是红军主动放弃-八年级历史
八年级(5)班同学要在暑假进行红色旅游,他们选好的目标是:两栋房子(※※※※),一条船(红船),两个名城(南昌,延安),一座山(井冈山)。你认为这两栋房子可能成为旅游景点主要是因-八年级历史
材料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请回-八年级历史
长征中,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A.遵义B.吴起镇C.井冈山D.甘肃-八年级历史
阅读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①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材料-八年级历史
老战士黄镇曾用画笔记录他的亲身经历。其中以“汹涌的大渡河、寒冷的雪山、荒芜的草地”为素材的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武昌起义B.秋收起义C.井冈山会师D.长征-九年级历史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二:会议揭开了我国改革开-九年级历史
红军在长征途中初步扭转军事被动局面的事件是[]A.红六军团转战湘南B.中央红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C.通道转兵D.红二、六军团突围长征-九年级历史
遵照中央指示,1935年11月19日,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出发地是[]A.慈利B.桑植C.永顺D.瑞金-九年级历史
红军长征初期,打乱敌人部署,把数十万敌军甩在湘西,初步扭转了红军长征以来被动局面的军事行动的是[]A.四渡赤水B.血战湘江C.会宁会师D.通道转兵-九年级历史
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八年级历史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7周年纪念,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其地点是()A.吴起镇B.井冈山C.遵义D.会宁-八年级历史
请用直线将下列地址与所在的省份连起来。湘江湖南金沙江四川大渡河甘肃腊子口四川泸定桥四川-八年级历史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A.博古B.陈独秀C.毛泽东D.邓小平-八年级历史
济宁某中学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他们沿途不可能参观到的是()A.遵义会议遗址B.中共一大遗址C.吴起镇会师纪念馆D.泸定桥-八年级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7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读后请回答:(1)材-八年级历史
右图是从描述某事件的历史地图上切取的一块。据此判断,该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秋收起义C.井冈山会师D.红军长征-九年级历史
下图是遵义会议会址,这次会议取得的重大成就是()A.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决定北上抗日C.决定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D.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九年级历史
(13分)下面是《长征组歌》中的几个片段:片段一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要送,-八年级历史
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是()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遵义会议D.中国七大-八年级历史
观察右图的图画,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分)这一段历程中,共产党在贵州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是什么?(2分)它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领导地位。(2分)-八年级历史
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A.瑞金B.延安C.大别山D.井冈山-八年级历史
判断:1935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八年级历史
“马嘶人叫角号吹,万面红旗天际挥。赤水金沙辗转渡,雪山草地等闲飞。”诗歌描绘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九年级历史
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事件中,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巧渡金沙江②强渡大渡河③四渡赤水河④飞夺泸定桥⑤渡过乌江A.⑤①②③④B.⑤③①②④C.②④⑤①③D.③⑤①②④-八年级历史
“长征路上走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两代伟人,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全部成员,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位国家主席、代主席走出了人民解放军的9位元帅,8位大将和9-九年级历史
一位历史学家在评论1935年的一次会议时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八-八年级历史
2006年10月,一学校要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图片展,搜集到了下面四幅图片,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④①②③D.③④①②-八年级历史
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八年级历史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D.讨论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八年级历史
(13分)中国共产党带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材料一-九年级历史
有首诗写道:“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此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五四运动B.中共诞生C.遵义会议D.挺进中原-八年级历史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蒋介石调集50万人重点围攻B.蒋介石有帝国主义全力支持C.蒋介石的50万人装备先进D.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指挥错误-七年级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红军不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分﹚(2)材料中的-八年级历史
题目详情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分﹚
(2)材料中的“远征”指什么事件?﹙2分﹚写出此事件的起止时间?﹙2分﹚此事件的实质是什么?﹙2分﹚
(3)诗中的“三军”指哪些军队?﹙3分﹚该事件胜利的标志是什么?﹙2分﹚
(4)写出红军在“远征”过程中经过的“水”。﹙列举三例﹚﹙3分﹚
(5)你认为今天的我门应当发扬哪些“远征”精神?﹙2分﹚
答案
﹙2﹚红军长征。(2分)1934年10月—1936年10月。(2分)战略转移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2分)
﹙3﹚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3分)1936年10月三大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2分)
﹙4﹚赤水河、大渡河、金沙江、乌江等。(3分)
﹙5﹚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2分)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了材料中诗歌的出处。这首《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第(2)问中提到的“远征”指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的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经过11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这次战略转移。
第(3)问考查了诗中提到的军队。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最终这三个方面军在1936年10月于甘肃会宁进行了大会师,红军长征最终结束。
第(4)问考查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红军长征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最终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描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这两个历程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有四度赤水、强渡乌江等历程,也与水有关。
第(5)问考查了红军展现的长征精神。在长征中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