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护,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地复入于楚。
材料二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
材料三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寿春为淮南王国地;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刘长废死,文帝立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仍都寿春;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谋叛死,国除,寿春为九江郡治所;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置十三州刺史部,寿春为九江郡治所。九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材料四  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淮南各府、县均隶于河南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置安丰路总管府,治所寿春,领5县。
——安徽文化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周至秦朝与寿县相关的地方行政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汉武帝采取哪一措施解决上述设置带来的弊端?结果如何?(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实行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意义。(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总趋势。(2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答案


(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分)
(2)郡国并行制;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6分)
(3)关键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省制开端。(3分)
(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试题分析:
(1)据材料一,寿地“周为六、蓼国地”,反映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材料二“命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实行郡县制。
(2)汉初鉴于亡秦“孤立之败”,地方上除了推行郡县制外,还分封一些同姓子弟为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材料四“元初,置中书省与11行中书省”,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本题从纵向角度考查地方行政制度制度演变的历史规律。其发展趋势是中央对地方、对边疆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不断强化。
点评:比较中国古代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的
时代
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和中央
政府的
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
影响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更多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