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2分)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高二历史
(22分)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22分)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22分)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在北京公布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日学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所接近。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6分)
材料二下图为出版于某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心。
材料三西方学者写的《菊花与刀》,他认为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形成了日本的耻感文化。只有羞耻之别,没有善恶之分;不懂安心,只知心安,侵略无罪。耻感文化核心依然是天皇。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
(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报道的是中日的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三,说明为何日本军队在战争中对平民如此残忍地大开杀戒。(5分)
(3)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4分)
材料四: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我们作为国会议员,必须放弃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协助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日本众议院1995年6月9日的《终战决议》为什么是错误的。(7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22分)
(1)目的;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中日之间海上交通技术的改善。
(2)中日甲午战争;不知有罪、天皇号召、国民效忠。(4分)
(3)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历史提供了有力资料。(4分)
(4)决议连谢罪、道歉、发动侵略战争的字样都不肯写上,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和否认日本侵略历史;决议使用“种种行为”和“所有受难者”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决议鼓吹放弃“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以历史观和战争观为歪曲历史辩解。(6分)
试题分析:
(1)第(1)小问,“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可知,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第二小问,要从三个角度,一个角度是日本为什么学习唐朝而不是其他国家,唐朝具备了哪些优势,第二个角度是提日本国家的发展状况,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第三个角度是唐与日本交流的条件,中日之间海上交通技术的改善。
(2)第一小问,从辽东、旅顺这两地方可以推断出是中日甲午战争。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中的“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等信息加以说明;
(3)从研究日本侵华的事实提供了证据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历史提供了有力资料。
(4)从材料中没有出现对侵略战争的认识等字眼进行说明,是为侵略历史的歪曲的角度分析说明;决议连谢罪、道歉、发动侵略战争的字样都不肯写上,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和否认日本侵略历史;决议使用“种种行为”和“所有受难者”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以历史观和战争观为歪曲历史辩解。
上一篇 :
春帆楼位于日本下关市一座小山
下一篇 :
你见过扯线木偶吗?木偶被线扯着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图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高三历史
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B.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C.适应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要-高一历史
当初次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人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失败-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有见识的人,皆知社会革命,欧美是决不能免的。这真是前车之鉴,将来中国要到这步田地,才去讲民生主义,已经很迟了。……解决的法子,社会-高三历史
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历史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五四运动C-高一历史
史学界认为: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而言,是部分领土和主权的丧失;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这是一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的严重不对等。据此解-历史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所索之款虽极奢巨,然与普法之役已迥不相侔(同)。查法国所让两省之地,较之奉天南边并台湾全岛为尤要;所赔兵费用金申算,则六倍日本之-高三历史
记录片《复兴之路》说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这“国耻”指的是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高三历史
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D.-高三历史
如果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历程有是三个重要的时间点,那它们应该是:[]A、1894年1905年1911年B、1905年1911年1916年C、1911年1913年1923年D、1911年1917年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高三历史
(12分)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高一历史
以下观点符合下图思想家主张的是[]A.“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B.“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C.“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高一历史
(2009年1月广东梅州中学期末检测)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A.支付高额赔款B.划定使馆区C.外务部列六部之首D.承诺禁止中国人反帝-历史
1861年海关外籍税务司制度的确立,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使近代中国的海关半殖民地化。但据统计,海关税收在1861年为500余万两,到1910年达到3450余万两,50年增加6倍多。究其主-高三历史
在《马关条约》中,最能反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特征的条款是A.割占台湾岛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给予日本巨额赔款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高三历史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后制作的时间轴,所标注的7处事件中,标注正确的有A.4处B.3处C.2处D.1处-高三历史
孙中山在赞赏中国近代史上某次社会运动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其“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高三历史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者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材料出自哪一政党的誓词[]A.中国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国民党D.中国共产党-高三历史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A.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B.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C-高二历史
20世纪初,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高二历史
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高三历史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A.成立的时间早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D.有明确的纲领、-高一历史
中国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的含义是[]A.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B.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贯彻“平均地权”的主张-高一历史
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对时事进行论说。下列陆续在报上发表的评论是针对序号题目所刊载的期数1论非皇上复政则国乱不能平定第49期2论义民与乱民之异第52期-高三历史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与前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相比,主要不同在于()A.打开中国商品市场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C.获取在华特权D.扩大对华资本输出-高一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放弃占领辽东半岛的警告。与此同时,三国军舰在日本海面游弋,对日本进行武力威胁。这说明A.列强争夺中国矛盾激烈B.列强武力调停中-高三历史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高一历史
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以下关于下面三种报刊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撰文宣传变法图存②《新青年》的时代是批判复古逆流,崇尚民主科学的时代③《民报-高三历史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为挽救民族危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努力和探索。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高三历史
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当适用。”其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A.便利了英国对中国-高三历史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望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百年的艰辛探索历程。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过激主义的结果-高二历史
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A、B、C、D、-高二历史
下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的先后顺序是①华兴会②兴中会③日知会④中国同盟会[]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高一历史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高一历史
“虽然他们的行为极端幼稚可笑,愚昧堪怜,但他们的用心是爱国的、自救的,也可说是一种民族自觉运动,不过不是革命的正轨……”文中“他们”指的是()A.湘军B.太平天国C.义和团D.淮-高一历史
19世纪末,列强侵华出现的新现象有①割占土地②在华大规模开办工厂③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④侵入到中国内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高一历史
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图1图2图3图4[]A.抗争——摆脱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B.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C.屈辱——逐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D.复兴——中华民族崛-高三历史
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高三历史
今天下非不稍变旧法也,洋差商局学堂之设,开矿公司之事,电线机器轮船铁舰之用,不睹其变,反以蔽奸。夫泰西行之而富强、中国行之而奸蠹,何哉?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故也。”激-高三历史
观察下图,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火烧圆明园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高一历史
以下最早体现西方人“以华制华”策略的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高一历史
2011年是辛亥革命l0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纪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图2图3请回答:(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图2所示内容是哪一革命-高二历史
有学者对某次战争曾有这样的评价:此战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此战”指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抗日战争-高三历史
有人对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评述道:“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B.组织华工出国垦殖筑路C.在通-高三历史
材料一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历史
关于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为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而发动B.都曾侵犯过我国环渤海地区C.都要求在规定范围内对华投资D.都破坏了我国领土主权的完-高一历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高三历史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C.进行惨无-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2分)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6分)
材料二下图为出版于某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心。
材料三西方学者写的《菊花与刀》,他认为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形成了日本的耻感文化。只有羞耻之别,没有善恶之分;不懂安心,只知心安,侵略无罪。耻感文化核心依然是天皇。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
(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报道的是中日的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三,说明为何日本军队在战争中对平民如此残忍地大开杀戒。(5分)
(3)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4分)
材料四: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我们作为国会议员,必须放弃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协助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日本众议院1995年6月9日的《终战决议》为什么是错误的。(7分)
答案
(1)目的;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中日之间海上交通技术的改善。
(2)中日甲午战争;不知有罪、天皇号召、国民效忠。(4分)
(3)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历史提供了有力资料。(4分)
(4)决议连谢罪、道歉、发动侵略战争的字样都不肯写上,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和否认日本侵略历史;决议使用“种种行为”和“所有受难者”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决议鼓吹放弃“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以历史观和战争观为歪曲历史辩解。(6分)
试题分析:
(1)第(1)小问,“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可知,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第二小问,要从三个角度,一个角度是日本为什么学习唐朝而不是其他国家,唐朝具备了哪些优势,第二个角度是提日本国家的发展状况,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第三个角度是唐与日本交流的条件,中日之间海上交通技术的改善。
(2)第一小问,从辽东、旅顺这两地方可以推断出是中日甲午战争。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中的“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等信息加以说明;
(3)从研究日本侵华的事实提供了证据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历史提供了有力资料。
(4)从材料中没有出现对侵略战争的认识等字眼进行说明,是为侵略历史的歪曲的角度分析说明;决议连谢罪、道歉、发动侵略战争的字样都不肯写上,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和否认日本侵略历史;决议使用“种种行为”和“所有受难者”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以历史观和战争观为歪曲历史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