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高三历史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 “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9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明守中立”的理由是中国当时缺乏参战的实力;“暗事参加”的理由是可以借参战的机会收回近代以来被列强夺取的领土和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6分)
(2)史实:中国政府以派遣劳工的方式参战:华工被安排在“一战”主要战场的前、后方,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华工生活、工作环境恶劣,生命无保障;华工在战争中的优秀表现得到协约国的高度评价。(6分,任答三点即可)
说明: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3分)
试题分析:
(1)一战爆发后,梁上诒认为如果“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所以“明守中立”;如果“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所以又决定“暗事参加”,以收回利权。
(2)“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驰援欧洲战场;华工经常被派往前线;
“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弱国无外交。
上一篇 :
一战中在陆地上发生了三大战役
下一篇 :
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出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①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形成②俄国退出帝国主义阵营③英日同盟被拆散和五强海军条约的签订④莱茵河西岸的德-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高二历史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略主动权转移的战役不包括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高二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高三历史
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C.海军军备及其-高二历史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②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高二历史
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高二历史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高二历史
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资-高二历史
(7分)进入20世纪,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请回答:(1)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有什么不同?(3分)(2)结合史实说明,两次-高三历史
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帕克在其历史著作《剑桥战争史》中有这样一段话:“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高三历史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赔偿在方式上也明显不同。一战后的德国赔偿主要以赔款形式支付,此外还有一些商船、火车、国外财产用于赔偿。1924年“道威-高三历史
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的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有()①基尔港水兵起义②土地荒芜,商品短缺③爆发“十一月革命”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A.①②③B.-高二历史
德国在战前制订“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因素中德国没有估计到的是()①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②俄军短时间内投入战斗③英军很快-高二历史
一战前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是()A.德法矛盾→美日矛盾B.英法矛盾→美日矛盾C.英德矛盾→美俄矛盾D.英德矛盾→美英矛盾-高二历史
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互间矛盾加剧的根本原因是A.各国经济都有较大发展B.世界领土即将被瓜分完毕C.垄断资产阶级掌权,加剧了国际竞争D.资本主义经-高二历史
有人认为“粗看一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如果此观点成立,下列史实可作为主要依据是()A.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主要确立了列强在欧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B.国联由英法操纵C-高二历史
“一战”造成了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下列哪一项不是西欧衰落的表现:A西欧各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大幅下降B欧洲人的精神受到重创,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C西欧失去了在国际舞台上的中-高二历史
若为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文字说明,应写上A.克里米亚B.凡尔登C.来克星顿D.萨拉热窝-高二历史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一个竞争单位-高三历史
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A.双方不分胜负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高二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第-高三历史
(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7分)(2)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8分)-高三历史
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①施里芬计划过分低估了对手的实力②美国的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③战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工人、士兵运动兴起④协约国军队的-高三历史
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1916年……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的崩溃。”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是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B-高三历史
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一战期间德军在德法边界修建了坚固的“兴登堡防线”。该防线被协约国军队全线突破是在()A.1915年底B.1916年初C.1917年4月D.1918年10月-高二历史
《布列斯特和约》的最大意义是()A.赢得了国内和平的局面B.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C.收复了大片俄国的国土D.巩固了新生的苏俄政权-高二历史
(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奥斯曼帝国,它的阿拉伯属地几乎全部为英军控制。英国占有中东的心脏地带巴勒斯坦面临三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是声称自己-高三历史
一战又被称为堑壕战(是一种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战壕进行作战的战争形式),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格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有利于打破战争的僵局,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高二历史
一战后,战胜国声称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来处理领土问题,下列各项,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波兰走廊”的划定B.捷克斯洛伐克独立C.对德国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D.佛朗哥政权的建立-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B战争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C马恩河、索姆河战役都发生在西线战场D战争进入僵持局面,对同盟-高二历史
下列图片是一战时欧洲各国征兵宣传海报。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C.维护世界和平和民主D.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高二历史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欧洲许多工业区已遭破坏,而美国-高三历史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1870年前,军队中死于疾病的人数通常都要超过死于战斗的人数,比例约为5:1。1918年,这个比例倒转过来了。……运输的改进使军队(至少在西欧-高三历史
关于一战的表述正确的是()A.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B.大战使英国开始丧失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地位C.大战彻底摧毁了各交战国统治D.大战推动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高二历史
材料一:1818—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高三历史
(12分)19世纪末,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柏林,1917年1月19日,德国外交大臣-高二历史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都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都曾干过趁火打劫的勾当。其中,日本在一战中趁火打劫的表现有①夺取德属太平洋岛屿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②侵-高二历史
民国5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拄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高二历史
十月革命发生后成立的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署的《布列斯特和约》()A.使德国把军队从东线调回西线发动新的攻势B.促使美国放弃“中立”政策转而对德宣战C.加速了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进程-高二历史
下列各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并对战争的结束起了加速作用的有①美国对德宣战②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③参战国国内革命形势高涨④意大利倒向协约国一方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高二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的主要因素是:A中国的参战B日本的参战C美、中等国的参战D巴西的参战-高二历史
同盟国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是在:A.1914年B.1915年C.1916年D.1917年-高二历史
(30分)伴随着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主题。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20世纪的世界成为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国家之间、列强之-高二历史
德皇威廉二世曾对整装待发的德国土兵说,“去旅行吧,叶落之前,你们就会返口故乡的”。这些士兵是去A.征计丹麦B.出击奥匈帝国C.进攻同盟国D.进攻协约国-高二历史
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意大利参战②美国参战③俄国退出战争④奥匈帝国解体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高二历史
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要A.加强与-高二历史
19世纪末德国外交国务大臣皮洛夫曾说过:“……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毕洛夫说此话的目的是A.德国在1871年实现统一B.德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C.-历史
在一战中,没有衰落,反而崛起的列强是A.日本美国B.英国.美国C.日本.英国D.美国.德国-高二历史
对一战战后初期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状况,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高涨B.太平洋上的势力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分C.德、俄基本退出争夺D.美英在抵制日本扩张的态度上截然相-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 “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9分)
答案
(1)“明守中立”的理由是中国当时缺乏参战的实力;“暗事参加”的理由是可以借参战的机会收回近代以来被列强夺取的领土和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6分)
(2)史实:中国政府以派遣劳工的方式参战:华工被安排在“一战”主要战场的前、后方,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华工生活、工作环境恶劣,生命无保障;华工在战争中的优秀表现得到协约国的高度评价。(6分,任答三点即可)
说明: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3分)
试题分析:
(1)一战爆发后,梁上诒认为如果“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所以“明守中立”;如果“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所以又决定“暗事参加”,以收回利权。
(2)“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驰援欧洲战场;华工经常被派往前线;
“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弱国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