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953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953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953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3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1954年9月15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 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 1 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 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 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 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 的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同步题
答案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到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 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略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 :
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下一篇 :
下面是从“一五”(1953~1957年)到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主要是因为[]A.加强了西部地区交通建设B.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C.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了一批重工业D.加强了国-高一历史
据《剑桥中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A.建立了门-高一历史
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D.集-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高一历史
1956—1966年十年探索中我国取得的主要成就有:①我国实现石油自给②福建、宁夏、青海、新疆四省第一次通了火车③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A、①②-高一历史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腾讯网发起了“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其中,1953年当选的历史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网友选此事件的主要-高一历史
1952年7月,在陈云的主持下,“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156项工程)。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五年”为单位进行国家建设的“五年计划”模式,起源于前苏联。1929年4月联共(布)十六大制定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转-高三历史
下图为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视察沈阳飞机制造厂时拍摄的相片。该厂投厂建成应在[]A.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文革”十年间-高一历史
发生在“一五”计划期间与西藏有关的是①康藏公路②青藏铁路③新藏公路④青藏公路⑤西藏和平解放⑥孔繁森[]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⑥D.①③④-高一历史
自2008年以来,我国钢企连续发生严重亏损,其原因在于高昂的铁矿石成本,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逐年大幅增加。鉴于此,国内钢企积极优化产品结构,不断开拓新市场。新中国钢铁-高三历史
1952年7月,在陈云的主持下,“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该计划书洋洋十余万言,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156项工程)。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高三历史
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C.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高一历史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手工业者-高三历史
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B.“食堂巧-高三历史
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三大改造的完成-高三历史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公布-高三历史
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的是[]A.土地改革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C.三大改造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高一历史
阅读图一和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据图一回答:1958—1960年、1960—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高三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高三历史
新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同志(1956年10月生)兄妹五人,他们的名字很特别,分别叫令路线、令政策、令方针、令计划、令完成。据令计划的二哥令政策(十七大代表、山西省发-高二历史
1953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其主要目的是[]A.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条件B.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C.为国民经济恢复做准备D.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高二历史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高一历史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A.发展生产力B.变革生产关系C.消灭剥削制度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高一历史
图中反映出1957年我国GDP增长率出现一个峰值,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因素有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②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③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④一五计划的基本完成新中国成立-高三历史
提起常熟土布,那兰布、青布、兰白花布……曾经是风靡城乡的时尚服装流行色。1953年常熟各乡镇的土布庄先后关闭,苏州城里的常熟土布庄仅剩三户,后又于1956年归于苏州花纱布公-高一历史
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高三历史
“以村为单位,采取以领导和自愿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与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推进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指[]A.土地-高三历史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各项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①积累了重工业建设经验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③实现了社会主义工-高三历史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A到B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的展开B.“大跃进”运动的影响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高三历史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高一历史
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高一历史
我们通常所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过渡时期”是指[]A.从解放战争爆发到新中国成立B.从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到新中国成立C.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从新中国成立到《-高一历史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是在[]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期间B.土地改革时期C.大跃进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高一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高三历史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高三历史
下面是1949年后,关于我国大陆人口流动方面三则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解放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蒸汽机及机车的发明大事记材料二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1881年,李鸿章请求在唐山至胥各-高三历史
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还配有“为保和平多炼钢,渰(同“淹”)死美蒋野心狼”的文字。下列表述不符合图片内容的是[]A.我国正在进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建设B.以大-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高三历史
1956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了[]A.三大改造完成背景下的欣喜B.“大跃进”开始初期的信心C.对-高二历史
下面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所缺主题词排列正确的是①工业增速②大跃进、大倒退③走向改革开放④小平南巡、改革潮涌[]A.③②①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③-高一
______________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________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高一历史
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措施是[]A、土地革命B、人民公社好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高一历史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华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高一历史
在探讨了“中国计划经济的形式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高三历史
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年份[]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953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从1953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1953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1953年12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1954年9月15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 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 的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特点:从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到取消,呈现出阶段性。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 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略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