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4分)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给我们高中生提出的一个重要学习课题。我校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双休日在研究某一时段历史时发现和收集了下列四幅图片,并设计了一些探究-高三历史
(14分)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给我们高中生提出的一个重要学习课题。我校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双休日在研究某一时段历史时发现和收集了下列四幅图片,并设计了一些探究-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14分)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给我们高中生提出的一个重要学习课题。我校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双休日在研究某一时段历史时发现和收集了下列四幅图片,并设计了一些探究-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14分)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给我们高中生提出的一个重要学习课题。我校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双休日在研究某一时段历史时发现和收集了下列四幅图片,并设计了一些探究问题,请你帮助他们解答一下。
请回答:
(1)整合上述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具体探究主题。(2分)按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重新整理这些图片资料顺序。(填入图片数字序号)(2分)
(2)读图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
(3)图②与图③、图①与图④所反映的在革命与建设中两国道路有何差异?(4分)
(4)依据上述图片,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探究主题: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顺序:②③④①
(2)成就: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首要环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法制建设,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选举。
(3)革命道路:苏俄走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建设道路:苏俄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后对其进行改革;中国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能照搬。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主题应包含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3)注意是两个方面,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
上一篇 :
建国初期,为人民政权巩固和国民
下一篇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六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2分)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材料一:“世界史若就其确切意义而言,并不是由所有各自独立、彼此间缺乏普遍联系或共同目的的民-高三历史
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书院的指导思想是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学思并进”、“慎思审择”等原则,由此可知A.该-高三历史
第一次系统提出尊重和保护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的文献是A.《联合国宪章》B.《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C.《世界人权宣言》D.《大西洋宪章》-高二历史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高三历史
1830年,一位学者发现当一块磁铁放入电线圈中时,会使电流流入电圈;拿出磁铁后,电流则反方向流动。这位学者是A.爱迪生B.法拉第C.西门子D.特斯拉-高二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下列科技成就,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是A.杂交水稻B.载人航天C.原子弹D.“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高二历史
27.相比其他诸子百家,儒、法两家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最深远。据此完成:(1)孟子与韩非子各提出哪些治国方略?其核心有何差异?(8分)(2)秦汉时期统治者对两家思想各-高三历史
观察下面《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我国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主要外部因素是A.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B.-高一历史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朱子家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A.礼制规范B.家庭制度C.道德教化D.礼仪制度-高二历史
“百家讲坛”连续七天播出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受到热烈欢迎,也使我们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宝。你知道下面材料哪些是《论语》的内容()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高三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标志着我国A.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大转-高一历史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高一历史
1955年,亚非地区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周恩来鲜明地提出A.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D.求同存-高二历史
下图中四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四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D曲线代表的是何种经济形式()A.封建经济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历史
有关联合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总部设在美国的旧金山B.实行“大国一致”原则C.一直是世界正义的讲坛D.率先坚持民族自决原则-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告台湾同胞书》最早提出这一伟大构思②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③保证了台湾同胞享有充分权力,在台湾-高三历史
战国时期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糅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积极合理成分的思想家是A.韩非子B.荀子C.孟子D.孔子-高三历史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奠之一,不可,故立君”这反映了哪派学说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高一历史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追求。从图7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①和亲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②祖国认同感具有强大影响力③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④民族平等是历代的-历史
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A.“大一统”思想B.“省徭役,宽民力”C.三纲五常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
二战后初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意识到整体世界的存在及其双重性,整体世界开始朝制度化方向发展,其主要表现是A.对法西斯的惩处B.世界贸易组织成立C.联合国成立及《联合国-高二历史
2009年10月31日,“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1911—2009)去世,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为祖国做了巨大的贡献(如下图文)。关于中国-高三历史
“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去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了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来掩饰欺人,实属可恶!”-高三历史
下面言论是孟子思想体现的有: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制天命而用之”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④“人之初,性本善”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高三历史
印度、伊拉克、伊朗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A.人口压力、粮食短缺、经济单一B.人口压力、边界争端、教派纷争C.教派纷争、边界争端、市场狭隘D.粮食短缺、经济单一、市场狭隘-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高三历史
下列两张图片的拍摄年代相距A.25年B.30年C.37年D.60年-历史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鸿生生平简介(据傅国涌《刘鸿生:中国人的“托拉斯”之梦》)1888年出生于上海。1905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09年任开平矿务局上海地区推销员。1919-高三历史
右图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农民签下的一份保证书。此后,在中国农村广阔的土地上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依据你的判断,它所引发的变革是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高一历史
材料辨析题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历史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主要是A.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B.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C.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D.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高三历史
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历史
1913年,徐元章曾痛书挽联:“融贯东西学理,调和南北党争,问如此奇才,古今有几?道德发为文章,英雄造成时势,痛横来惨祸,天地不仁。”对挽联中哀悼的这位英雄“造成的时势”表-高三历史
同学们看到右图报纸,议论纷纷,下列议论中正确的是①这张报纸是假的,因为它报道的是假新闻②报纸是真的,如实地报道当时的社会情况③报纸是真的,花生亩产量3241斤是假新闻④报-高一历史
下图反映了我国建国后一次运动情景,这一运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①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③是导致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主要原-高三历史
有学者指出:《美国遗产词典》将“科学”定义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鉴定、描述、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伽利略的方法。对该学者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我-历史
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历史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朝时,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统”思想B.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C.宋朝时,新儒学中意-历史
右图是韩非子“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高三历史
1949一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趋势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农民土地所有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一个体小-高一历史
下面对清末“新政”评价不够准确的是()A.主要为了遏制革命而被迫推行的改革B.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C.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D.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高三历史
“尽管中国充当了一个多世纪国际外交的卒子,但它今天正在向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提出有力的挑战。”斯塔夫里阿诺斯这段话中的“今天”指的是A.20世纪40年代末B.20世纪50年代初C-高三历史
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此种状况出现于()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B.国民政府-历史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未能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封建残余势力的强大C.复古主义思潮的盛行D.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的卷-历史
图2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农村发生的重大事件,图中横幅文字为“入社报名大会”。这里的“社”是指()A.集体农庄B.合作社C.人民公社D.信用社-高三历史
著名学者费正清在他所著的《美国与中国》中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1911年的革命不能建立西方式的新中国呢?”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你认为其中的根本原因是()A.中外-历史
一本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史少方(人名)根红苗正,又是高干子弟公安局长的儿子,在学校又是班长,所以自然而然成了学校最大红卫兵组织的头头,在破四旧立四新上,在横扫一切-历史
(22分)2009年迎来了新中国60华诞,民族的团结、祖国完全统一成为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国家的安定,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是各项事业-高三历史
关于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说法正确的是:A说明当时洋装已取代了中国传统服饰B是中国服饰改良和中西合璧的产物C中山装的造型开襟敞袖,颇为活泼D它们都符合民国政府颁布的制服-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4分)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给我们高中生提出的一个重要学习课题。我校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双休日在研究某一时段历史时发现和收集了下列四幅图片,并设计了一些探究-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1)整合上述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具体探究主题。(2分)按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重新整理这些图片资料顺序。(填入图片数字序号)(2分)
(2)读图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
(3)图②与图③、图①与图④所反映的在革命与建设中两国道路有何差异?(4分)
(4)依据上述图片,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
答案
(1)探究主题: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顺序:②③④①
(2)成就: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首要环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法制建设,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选举。
(3)革命道路:苏俄走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建设道路:苏俄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后对其进行改革;中国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能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