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中国传统思想的变化往往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士大夫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用两本书打-高二历史
中国传统思想的变化往往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士大夫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用两本书打-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中国传统思想的变化往往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士大夫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用两本书打-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中国传统思想的变化往往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士大夫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用两本书打破的,它们是( )
A.《海国图志》、《天演论》
B.《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C.《孔子改制考》、《天演论》
D.《变法通议》、《新青年》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翻译了西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天演论》,其主张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并且遵循弱肉强食的社会进化法则,打破了社会循环发展的论调;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用进化论解释中国传统儒家“三世说”(康有为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依次进化的过程),也积极鼓吹社会进化发展理论,所以答案选C,A项中《海国图志》是地主阶级自强派魏源的代表作, B项中《变法通议》并未主张社会进化理论,D项中《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创办的重要期刊。
点评: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维新变法思想得以兴起并快速在中国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但维新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较为激进而总体上他们都赞成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
上一篇 :
康有为曾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
下一篇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近代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西方科学思想B.严复的中体-高二历史
学者冯兆基认为:“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和黄遵宪等人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高三历史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高三历史
(28分)有同学对社会转型问题很感兴趣,为此收集了下列几则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周时期(公元首771—公元前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高三历史
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上书说:“女子……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试观欧、美之人,体直气壮,为其母不裹足,传种易强也;回观吾国之民,尪弱纤偻,为其母裹足,故传种易-高三历史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高三历史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君主B.民权C.西学D.科学-高二历史
下列近代报刊,可以归为同一类性质的是A.①⑦B.③④C.②④D.②③-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务学堂师生问答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高二历史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由研究科学技术进而转向研究民主政治学说。下列言论能够反映这一转变的是()A.“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B.“采西学,制洋器”C-高二历史
梁启超将黄宗羲的“保国”“保天下”思想,总结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二历史
梁启超阐述“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观点的《变法通议》发表于-高三历史
(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高三历史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存有“变易”的优良传统,起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变化发展。……韩非把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以-高三历史
王韬认为:“唯君民同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与王韬这一认识相一致的是A.康有为B.倭仁C.严复D.孙中山-高二历史
胡适言:“(进化论的介绍与传播犹如)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近代中国在介绍“这种思想”方面贡献最大-高二历史
康有为维新思想最突出的特色是()A.理论联系实践B.提倡君主立宪C.理论体系完备D.西学同儒学结合-高二历史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高二历史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有根本区别的是()A.鼓励开矿建厂B.改革教育制度C.改革政治制度D.抵制农民起义-高二历史
清政府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在英国写信给李鸿章说:“……我们必须风俗敦厚,人民家给户足,作为基石,然后才可以谈到富强。……船坚炮利是最末微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的根本。”由-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别,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高三历史
康有为把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其主要目的是:()A.利用儒家学说进行变法B.争取顽固派的支持C.恢复儒家独尊的地位D.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高二历史
王韬、郑观应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之所以都被称为“维新派”,主要在于他们从某种程度上都超越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救国救民的探索,他们的思想主张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以-高三历史
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高二历史
《日落紫禁城》:“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A.谭嗣同B.-高二历史
9世纪后期,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就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要求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最先提出这些主张的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C.具有民-高三历史
以下是20世纪初北京普通市民的两段对话背景对话1912年,清帝退位文三:“大清朝灭了,现在是民国,你还敢留辫子,小心被当成满清余孽!”赵四:“那我得赶快剪掉辫子。”1917年清帝-高二历史
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B.变法具有广-高二历史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高二历史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严复)这一言论()A.是开展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B.是对守旧派冥顽不化的抨-高二历史
资产阶级的生物进化观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强调社会竞争,增强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感B.指出了因循守旧的后果C.宣传了资产阶级进步的社会观D.使中国人了解了赫胥-历史
某当代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小标题。这位“思想巨人”有可能是一以西方天赋人权抨击封建专制主义二以西方进化论为变法之理论基础三以提高全-高三历史
“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改官制,变选举,可谓之变政矣,不可谓之变法”。这段材料反映了A.中国只有“师夷长技”才能-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历史
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A.彻底废除旧制度B.实行民主和科学C.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D.实行民主和共和-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主体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高二历史
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不变其法,不能变其器。”“西学又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应该是张之洞A.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B.-高三历史
与近代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直接相关的是()A.“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B.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C.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高三历史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高二历史
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弘扬民族文化②挽救民族危亡;③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④发展资本主义A.①②③B.②③④C-高二历史
下列近代报刊中,将②③归为同一类性质的理由最恰当的是①②③④A.同为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B.同属于娱乐性为主的报刊C.都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D.是不同时期政府的宣传舆论工具-高三历史
在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思想剧变中,进步思想的传播主要表现为()A.封建思想遭到毁灭性打击B.人人平等,平均主义思想被广大群众所接受C.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进一步传播D.西方的-高三历史
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A.忽视西方列强-高二历史
严复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在此,严复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中体西用B.西体-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奏道:“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高三历史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解放”主要是指A.都追求民主与科学B.都提倡民权和新学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高三历史
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A.专制制度B.工业经济C.传统儒家思想D.民主制度-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一位人士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这是资产阶级中哪一学派的政治主张()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激进派-高三历史
严复说:“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材料表明()A.严复主张让人民各自获利B.主张让人们自治C.崇尚-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中国传统思想的变化往往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士大夫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用两本书打-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翻译了西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天演论》,其主张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并且遵循弱肉强食的社会进化法则,打破了社会循环发展的论调;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用进化论解释中国传统儒家“三世说”(康有为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依次进化的过程),也积极鼓吹社会进化发展理论,所以答案选C,A项中《海国图志》是地主阶级自强派魏源的代表作, B项中《变法通议》并未主张社会进化理论,D项中《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创办的重要期刊。
点评: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维新变法思想得以兴起并快速在中国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但维新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较为激进而总体上他们都赞成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