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黻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备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困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主张?(3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4分)
(3)材料二、三有何相同的背景和目的?(4分)
(4)材料二所进行的变发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5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3分)
(2)相同:都学习西方(4分)
不同:前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后者侧重学习西方社会制度
(3)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目的: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机(4分)
(4)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5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主张中体西用,所以为洋务派;材料二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发动了戊戌变法,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三所述为义和团运动,所以为农民阶级
(2)结合所学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材料二康有为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相同点为都主张学习西方,不同点为学习的内容不同,前者主张学器物,后者主张学制度
(3)二者的共同背景在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共同目的都在于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机,打击西方的侵略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上一篇 :
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甲午大
下一篇 :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各国贤豪皆羡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行。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而都是沉沉默默,让异族儿据我上游,而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高三历史
阅读下图,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A、惩办反帝爱国官吏B、严禁中国人民反帝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D、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高一历史
你见过扯线木偶吗?木偶被线扯着,任人摆布。下图反映的就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清政府就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请问,清政府最终彻底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是在下面哪个条约签订-高二历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高三历史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议约”和“疾愚暴之无知”是指A.《南京条约》三元里人民抗-高一历史
“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A、火烧圆明园B、割占宝岛台湾C、签订《辛丑条约》D、割占香港-高二历史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其排列顺序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高二历史
蒋梦麟在《西潮》中说:“中国一度非常讨厌西方文化,她惧怕它,诅咒它,甚至踢翻饭桌,懊丧万分地离席而去。结果发现饭桌仍从四面八方向她塞过来。”材料所反映的这种对待西方文-高二历史
《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像的主要目的是[]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高二历史
19世纪末一份传单写道:“海禁大开以来,泰西传教通商,凡我二十一省,…不应侮弄祠堂,不应袒护教民,不应动摇边疆。…予实义愤所迫,委身以报君王。”传单反映了A.反对帝国主义-高二历史
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两场革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1)下面是某班同学制作的这两场革命相-高三历史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C.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高一历史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和外交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中国被-高一历史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历史
(12分)历史图片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19世纪末西方人眼中的“木偶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图片中信-高三历史
1906年12月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做演讲时说:“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到那时收拾不来,又要弄成大革命了。革-高二历史
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据此判断该条A.客观上引发-高三历史
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时,某国提出“对于(他国)在中国的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了若干不平等条约。下列各项中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的内容是[]A.“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B.“允许外-高一历史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和优秀品格永远值得我们颂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高三历史
右图阴影部分是某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发生区域,若给它加一个简要说明,合适的是A.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后,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C.洛川会议后-高二历史
学者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高三历史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高一历史
“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从光绪皇帝到清政府的多数官员都是积极主战的,有些官员甚至主动请缨赴敌。在海军和陆军中,还涌现出众多的誓死抗敌的爱国将士。”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历史
按照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过程,以下思想主张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③“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④“师夷长技以自强-高一历史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右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高一历史
“爱国的方式需要选择,热情却常常用错了方向,并因此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人类的悲剧也因而一次又一次上演。历史总是可笑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局外人的眼中看来,所下的定义应该-高三历史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历史
对近代某位历史人物,著名作家高阳有诗评曰:“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历史
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顺口溜,如“七天不梳头,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天下洋人杀尽了”。这些顺口溜反映了义和团()A.具有科学理论的指-高二历史
甲午战争后,恭亲王奕诉认为:“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李鸿章之过!”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以奕诉为代表的维新派觉醒B.奕诉找到了中国战败的根源C.奕诉在为李鸿章推脱责任D.奕-历史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国民党D.光复会-高三历史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历史
有人看到一首《定征清战略》诗:“作战先开第一期,直前扫荡北洋师。幄中夙有筹边策,渤海湾头树旭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法联军要进攻北京B.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C.革命党-历史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历史
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历史
孙中山认为它是“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应该是孙-历史
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③驱除鞑虏,光复我民族的国家④异种残之-高一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凤凰网“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问卷调查统计材料二众所周知,1900年至1911年期间,上海连续演绎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政治剧,比如爱国学社、-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高三历史
下列文献属于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机关报的是[]A.《国闻报》B.《新青年》C.《民报》D.《新民主主义论》-高三历史
孙中山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为此他采取的行动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B.发动-高二历史
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是因为: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②它的成立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③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高二历史
下列明确反映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书刊是[]A、B、C、D、-高一历史
下列是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形势图的局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高三历史
某同学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摘录了下面一段笔记。他摘录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场战争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中国为此付出的成本却十分昂贵,其不仅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历史
德国与沙俄、法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证明了()A.三国是同盟国B.列强维护中国的主权C.列强之间的关系是既争夺又勾结D.日本已经独霸中国-高一历史
国运沧桑,甲子轮回,2014年,又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甲午”二字,早已如烙印刻在国人的骨子里。120年前“甲午之役“后部分先进国人的最初选择是A.师夷长技,自强求福B.实业-高三历史
右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高二历史
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理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A.“弱者”最终灭亡B.“弱者”成为“木偶”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黻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备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困难。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主张?(3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4分)
(3)材料二、三有何相同的背景和目的?(4分)
(4)材料二所进行的变发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5分)
答案
(2)相同:都学习西方(4分)
不同:前者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后者侧重学习西方社会制度
(3)背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目的: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机(4分)
(4)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5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主张中体西用,所以为洋务派;材料二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发动了戊戌变法,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三所述为义和团运动,所以为农民阶级
(2)结合所学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材料二康有为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相同点为都主张学习西方,不同点为学习的内容不同,前者主张学器物,后者主张学制度
(3)二者的共同背景在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共同目的都在于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机,打击西方的侵略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软弱妥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