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材料二“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八年级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材料二“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八年级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材料二“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八年级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
材料三“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战事的解决。”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此密电发出后,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蒋介石顽固推行什么政策?你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分析,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的政策有何变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偏难
来源:同步题
答案
(1)便利日本侵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入关内。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万公里的锦绣山河,全部沦于敌手。
(2)反人民的内战政策,而对外来侵略却不抵抗。
认识:蒋介石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3)从不抵抗到准备抗战。
转变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并为之积极努力的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直接促使了蒋介石态度的转变;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
上一篇 :
中国的东北曾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下一篇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历史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歌词回答问题。材料一:《松花江上》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高山遍野的大-八年级历史
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史实①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②西安事变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④①②③D、③④①②-八年级历史
虎子是第二十九军的一名战士,当时他驻守宛平县。1937年7月7日拂晓,日军向宛平县射击,中国守军立刻予以还击。此战役为[]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C、一·二八事变D、台儿-八年级历史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A.皇姑屯事件B.柳条湖事件C.东北易帜D.马神甫事件-八年级历史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事变的先后顺序是①九一八事变②八一三事变③卢沟桥事变[]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②①-八年级历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矢口否认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右翼势力编写修改的所谓中学历史教科书,拒不反省自己发动侵略战争-八年级历史
“无论日本军队以后如何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20世纪30年代初,蒋介石的这一命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A.东北三省迅速沦陷B.华南大片领土沦陷C.华北局势危急D.上海沦-八年级历史
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年级历史
如果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主题出一期板报,下列素材应选择[]A、南昌起义B、九一八事变C、西安事变D、重庆谈判-八年级历史
“‘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东北全境沦陷始于[]A.九一-八年级历史
列举20世纪三十年代日军在中国发动的三次事变:-八年级历史
上面两幅图中,左图是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的抗日通电;右图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演说:“如果战端一开,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八年级历史
全国人民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抵抗政策,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抵抗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材料二: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八年级历史
记者小刚在九一八事变后,作了一篇专题报道。请问下列各项有误的是[]A、此事件发生在1931年B、日本关东军出兵沈阳C、1932年,山东全省沦陷D、蒋介石下令不准抵抗-八年级历史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步骤一读图片——回顾屈辱的历史图一(地点:沈阳)图二(地点:北平)图三(地点:南京)(1)上述图片反映了哪几个重大历史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沈阳市在每年的某一天都要汽笛长鸣,以警示国人不忘国耻,这一天是哪一事件的纪念日[]A、七七事变B、九一八事变C、一二八事变D、八一三事变-八年级历史
近些年来,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请认真观察下面四个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运用历史知识技能,完成相关任务。A.《秦始皇》B.《我的1919》C.《七七事变》D.《珍珠港》历史文-八年级历史
下列关于1931年到1937年7月中国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B.中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中共组织中国军民顽强抗日D.国共两党的关系-八年级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导致东北三省沦亡的直接原因是[]A、东北军没有认真做好战争准备B、日本侵略者武器装备精良,蓄谋已久C、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D、共产党的战略失误-八年级历史
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__________________,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八年级历史
20世纪30年代日本策划发动了多起事变,请根据下列提示列出相对应的事变名称。(1)沈阳——(2)北京——(3)上海——-八年级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说:“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以他人的生-八年级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材料二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决-八年级历史
材料《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八年级历史
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唯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为“灭亡满蒙”,-九年级历史
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等后退。——第二九军司令部材料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八年级历史
___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___任总指挥;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革命军陆军新编____。国民党军纷纷开赴抗日前线-八年级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八年级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日夜,弯月挂起,高梁地黑压压一片;疏星点点,长空欲坠。岛本大队中岛中队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视铁路为名,率领部下敖名向柳条沟(湖)方向走去。一边从-八年级历史
(事件)标志着局部抗战的开始:(事件)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八年级历史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一步步侵略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经历了[]A.7年B.6年C.8年D.14年-八年级历史
材料一: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朝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杀百人比赛,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但不知道谁先杀到100人,所以胜负-八年级历史
阅读材料:材料一: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材料二:材料三:回答:(1)依据材料一,中日之间发生了一场什么战争-九年级历史
1931年至1937年7月的中国评述中,不准确的是[]A.七七事变标志日本侵略者开始大举侵华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C.中国军民开始在局部地区抗日D.国共两党由内战逐-八年级历史
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电令张学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你认为该历史事件是[]A.西安事变B.七七事变C.九一八事变D.八一三事变-八年级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材料二:“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八年级历史
下面的是我国的两座著名纪念馆图片,仔细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图甲图乙(1)请你判断图甲和图乙分别是哪一纪念馆的图片,并说明你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年
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标志着全民族抗战开始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错误:订正:-九年级历史
七七事变后全民族的抗战开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军队开始抵抗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C.日本旨在侵略全中国D.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抗战-八年级历史
综合探究。抗日战争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的历史。历史镜头一: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豺狼入室露牙爪,南北隳突真逍遥-八年级历史
从1995年开始,沈阳市每年都会在某日的夜晚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这一作法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那么这一做法所特选的日子应是[]A、9月18日B、7月7日C、8月13日D、1-八年级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1)材料一、二、三分别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7年日本积极策划全面侵华的根本原因是[]A.缓和国内阶级矛盾B.扩大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摆脱国内经济危机D.制定了所谓的“国策基准”-八年级历史
假期里,同学们计划到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发祥地去考察,他们应去的城市是[]A.长沙B.上海C.北京D.济南-八年级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由于他的不抵抗政策,我东北三省旋即沦入敌手,这样于国于民不利的人,留有何用?——1936年,东北军爱国官兵材料二:若先生能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八年级历史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九一八事变爆发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C、七七事变爆发D、八一三事变爆发-九年级历史
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A.“八一三”事变B.“七七”事变C.“九一八”事变D.“一·二八”事变-八年级历史
电影院里正在放映抗日影片,银幕上的正确字幕是:“卢沟桥事变发生在……”[]A.1931年9月18日B.1932年1月28日C.1937年7月7日D.1937年8月13日-八年级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材料二“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八年级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1)据材料一,此密电发出后,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蒋介石顽固推行什么政策?你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分析,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的政策有何变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反人民的内战政策,而对外来侵略却不抵抗。
认识:蒋介石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3)从不抵抗到准备抗战。
转变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并为之积极努力的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直接促使了蒋介石态度的转变;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