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死于极端: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祯皇帝将脖子伸进了树枝下丝带吊环里。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将脖子伸进-高三历史
(14分)阅读下列材料。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死于极端: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祯皇帝将脖子伸进了树枝下丝带吊环里。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将脖子伸进-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14分)阅读下列材料。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死于极端: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祯皇帝将脖子伸进了树枝下丝带吊环里。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将脖子伸进-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死于极端: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祯皇帝将脖子伸进了树枝下丝带吊环里。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将脖子伸进了断头台的铡刀下。而两位君主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在那以后,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我们看到: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两位君主生活的时代在经济领域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指出这种“相似”和“差异”。(6分)
(2)“两位君主死后……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请以中国、英国为例概括这种失衡在政治上的表现。(4分)
(3) 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相似”: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2分)“差异”:中国: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4分)
(2)中国政治“专制化”:清设军机处,皇权专制得到强化;英国政治“民主化”: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议会限制,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4分)
(3)西方成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处于农耕文明阶段(4分)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中国的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极端死亡探讨两国的经济和政治问题。(1)中国的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生活的时代在经济领域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相似”之处就是在经济上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差异”之处表现在中国的经济史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英国的经济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2)“两位君主死后……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这种失衡的局面分别表现在中国:政治“专制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清朝发展到了顶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皇权专制得到强化;英国:政治“民主化”,英国在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议会限制,议会的权力得以加强,这样在英国就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3) 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经济。只要探讨“根本原因”的问题就要从经济入手。因为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等方面。西方之所以能够崛起,根本原因是西方成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之所以没落,根本原因是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处于农耕文明阶段。
上一篇 :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
下一篇 :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论隋-高一历史
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下列选项对-高一历史
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体现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下面对这一特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皇权高度强化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相结合-高三历史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高三历史
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高三历史
明太祖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A.废除丞相B.废除行省C.八股取士D.地方设三司-高二历史
下列有关清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有A.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B.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管理C.中央设立理藩院负责主管边疆民族事务D.在西南-高一历史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高三历史
下图是《万历首辅张居正》的图书封面。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升任首辅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高三历史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①《精忠岳飞》中经常有人到店中掏银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②《万历首辅张居正》中官员感叹到“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清朝设置军机处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A.简:机构精简B.速:办事效率高C.开:决策开放性强D.专:皇帝乾纲独断-高一历史
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A.汉代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制度C.明代的内阁制度D.清朝的军机-高三历史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说明-高三历史
“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高三历史
“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A.确立三公制B.建立-高一历史
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高三历史
“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内阁的发展实际上是内阁重新宰相化的变型发展。”其表明内阁的设立A.对皇权有制约作用,-高三历史
《明史》中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高二历史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番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高二历史
吴观文认为“密折制度是清代所独有的文书制度,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三历史
清人彭蕴章作诗说军机处:“趋朝待露夜披衣,退值青山衔落晖。驿路军书催不断,挥毫人共暮鸦归”。这反映了军机处A.工作繁重,行政效率较低B.传达政令,参与国政决策C.掌书谕旨-高三历史
清前期的帝王把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居住的广大地区看成是统治中原的“屏藩”,认为“摇惑我外藩”,就是“坏我屏垣”。为此清朝创设了()A.枢密院B.宣政院C.军机处D.理藩院-高三历史
以下历史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是A.汉委奴国王印B.唐蕃会盟碑C.雅克萨之战D.平定准噶尔-高三历史
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高一历史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高三历史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趣-高三历史
《乾隆实录》中记载:“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说明了雍正时期()A.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B.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C.宰-高二历史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创立-高一历史
(12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高三历史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高三历史
中国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一个国家形成的历史见证。下列四幅疆域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④①②③B.②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③①②④-高三历史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了整个国家机器。-高三历史
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在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高一历史
明朝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这一规定体现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办事效率B.精简政府机构C.让“群臣-高一历史
清朝雍正帝维持和发展了康熙开创的盛世局面。下列史实中,发生在雍正年间的是()A.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初步形成B.短暂开放,允许全国“一体贸易”C.制瓷工艺提高,粉彩瓷器达鼎盛-高二历史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高三历史
元朝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地方以上行中书省总揽“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明太祖认为元朝的这种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此他A.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高三历史
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高三历史
下图是明朝永乐年间出版的《顺风相送》中记载有“福建往琉球”针路(航海指南)图A.证明琉球等地在明朝已接受中央行政管理B.说明此时指南针已开始广泛应用于航海C.是证明钓鱼岛属于-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常以左右来区分人或事物的远近尊卑。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到了元代,不但以右官居上,更是发展到连科考取士也分左右榜,蒙古人列入右榜,汉人则在左榜。而到了-高三历史
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列按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A.御史大夫、刺史B.丞相、参知政事C.太尉、军机处D.郡县、行省-高一历史
小军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B.明清的君主-高一历史
清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康熙说:“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材料说明了-高三历史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高一历史
明代某大学士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可见明代的阁臣A.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B.是明代-高一历史
1924年《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讲:“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高二历史
“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高三历史
仅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日之间,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奏件就有1660份,其中反映的事件共有3391件。要求皇帝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一一裁决如此众多的-高一历史
史载“悉有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这反映出A.明朝内阁大臣承担宰相的职责B.议政王大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C.清初内阁负责处理日常的事务D.军机处成为中央政府决策机构-历史
雍正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4分)阅读下列材料。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死于极端: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祯皇帝将脖子伸进了树枝下丝带吊环里。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将脖子伸进-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死于极端: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祯皇帝将脖子伸进了树枝下丝带吊环里。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将脖子伸进了断头台的铡刀下。而两位君主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在那以后,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我们看到: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两位君主生活的时代在经济领域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指出这种“相似”和“差异”。(6分)
(2)“两位君主死后……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请以中国、英国为例概括这种失衡在政治上的表现。(4分)
(3) 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
(1)“相似”: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2分)“差异”:中国: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4分)
(2)中国政治“专制化”:清设军机处,皇权专制得到强化;英国政治“民主化”: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议会限制,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4分)
(3)西方成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处于农耕文明阶段(4分)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中国的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的极端死亡探讨两国的经济和政治问题。(1)中国的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生活的时代在经济领域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相似”之处就是在经济上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差异”之处表现在中国的经济史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英国的经济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2)“两位君主死后……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这种失衡的局面分别表现在中国:政治“专制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清朝发展到了顶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皇权专制得到强化;英国:政治“民主化”,英国在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受议会限制,议会的权力得以加强,这样在英国就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3) 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经济。只要探讨“根本原因”的问题就要从经济入手。因为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等方面。西方之所以能够崛起,根本原因是西方成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之所以没落,根本原因是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处于农耕文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