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材料二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材料二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材料二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亿——6000乙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材料三 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材料四 2010年春节刚过,珠三角企业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着“民工荒”的困扰。3月10日上午9点30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集体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现在很多媒体有这样一个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在我们的报道中,很多农民工也向我们反映,他们到城里找不到工作,您认为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
——人民网
材料五 日本工业经济腾飞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方面,同时计划由国家补贴利息,向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使40%的农村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摘自《农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民工荒”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 专项题
答案
(1)1950——1957:“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
1958——1960:“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
1978——198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
1985——2006: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
(2)贡献: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就业竞争力弱,就业空间小。
(3)利用国家权力通过立法和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规划和指导。普及高中教育和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上一篇 :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
下一篇 :
建国六十周年庆典上,天安门广场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建国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表明了1956年各经济成分较1952年的变化材料二下表为1952年、195-高一历史
为非公有制经济“正名”,在新中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最终发展为今天“成-高三历史
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高三历史
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创举有①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②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的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③实行-高二历史
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B.“食堂巧-高三历史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高三历史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高三历史
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事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有[]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B.中-高三历史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对新中国在短短几年所取得的成就印象十分深刻。他在1954年的一篇调查报告中写道,中国共产党这几年间,“虽然没有显著地改变国外非共产党经济-高三历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兴建的历史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乡巨变》是著名作家周立波创作的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1955年初冬,地点是湖南省长江下游一个偏僻的乡村——清溪乡。小说中可能出现[]A.合作社会计在-高三历史
1956年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高一历史
于幼军在《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卷中写道:“如果硬要说当时全面推行高级社、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决策是适时地、正确的,那就意味着党中央和邓小平二十多年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高三历史
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A.组织互助组B.成立生产合作社C-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材料二轻重工业-高一历史
使用下列两幅反映同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图片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拟定的研究主题是陶老三参加互助信大祥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高三历史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简称为“一化三改造”,其中一“化”指的是:[]A、民主化B、工业化C、城市化D、现代化-高三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高三历史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完成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高三历史
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实行改革开放C.优先发展重工业D.掀起“大跃进”运动-高三历史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与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高一历史
下图是一本中国20世纪50年代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当时发生在华北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故事的主题应该是[]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建立家庭-高三历史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A、兰新铁路B-高一历史
中国历史上“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这场运动”。“-高三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标志着我国[]A、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大-高一历史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天堑变通途。”长江被称为南北交通的“天堑”,新中国建立后,长江两岸首次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在:[]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高一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高三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高三历史
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A.工业结构得到了-高三历史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A.-高三历史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三大改造的完成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高一历史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高三历史
对下表数据所反映出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有①我国“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②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③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④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高三历史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银行组织设计新版人民币(1953版),其中一分币正面图案为民用汽车,其型号为苏制。这可以佐证[]A.“一五”计划成果显著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C.“三大改造”基-高三历史
“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是其基本内容之一②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③到1957年超额完成任务④迅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其基本任务之一[]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D.①-高三历史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高一历史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手工业者-高三历史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的标志是[]A.新中国的成立B.三大改造的开展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一五计划的实施-高一历史
1956年以后,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最终[]A.没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C.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D.上缴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高一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高三历史
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关于此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表述正确的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③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④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高三历史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公私合营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B.体现出建设与改造并举的特点C.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D.一定程度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高三历史
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是[]A.土地改革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稳定物价,统一财经-高一历史
以下对我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B.国防工业建设的需要C.苏联模式的榜样作用D.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高三历史
我国“一五”计划最主要的特点是:[]A.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兼顾B.优先发展重工业C.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并举D.在苏联的帮助下完成-高一历史
下图宣传画发表期间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是“农业合作化是让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A.全国农村实行土地改革运动B.农村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轰轰烈烈展开D.家-高三历史
从我国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表中,你可以直接得出的认识是[]A.社会主义公有制广泛确立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D.社会主义民-高三历史
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①“革命委员会”的广泛建立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④“一五”计划的实行[]A.①②③B.-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材料二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民工荒”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58——1960:“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
1978——198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
1985——2006: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
(2)贡献: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就业竞争力弱,就业空间小。
(3)利用国家权力通过立法和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规划和指导。普及高中教育和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