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开的方法一史料研习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高二历史
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开的方法一史料研习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开的方法一史料研习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开的
方法一 史料研习
材料一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分析其本质。(4分)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工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大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社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5分)
方法二 规律认识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方法三 观点探讨
材料四 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4)结合材料四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皇帝将泄密其言行的一律处死;皇帝行踪神秘化;皇帝对丞相车骑多不满。(2分)
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
(2)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2分)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1分)
雍正朝设立军机处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2分)
(3)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互相牵制。(4分)
(4)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第1问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始皇……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归纳皇帝的做法;根据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矛盾说明反映的本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隋唐宰相制度改革的有关史实分析得出其特点;第二、三小问根据材料三的有效信息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和转移的过程。第3问概括历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然后得出结论。第4问认识皇帝制度要注意全面性和辩证性。
点评: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之一。皇权至高无上和家天下是其主要的特征。皇帝制度产生后,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的加强。与此相关的,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上一篇 :
有人认为秦始皇是“一代暴君”
下一篇 :
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用了秦王朝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制定繁复缜密的法律C.中央设三公九卿D.地方推行郡县制度-高一历史
“亲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句唐诗反映的是()A.秦统一六国B.秦北击匈奴C.诸侯联合伐秦D.秦征服岭南-高一历史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1)图一制度的建立者是谁?(2分)(2)观察图二指出这一制度的名称,并说-高一历史
春秋时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表明春秋时A.郡县制普遍建立B.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C.宗法制得到加强D.田地广阔,百姓富足-高一历史
从专制到民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18分)1.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高一历史
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创立皇帝称号的是A.大禹B.成汤C.周武王D.秦王嬴政-高一历史
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否定血缘在政治中决定性作-高三历史
秦朝废除了西周的“世卿世禄”“分土封侯”制度,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这套新制度的基本组织结构是()①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②中央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③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由-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高三历史
在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中,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愚民政策的是()A.推行郡县制B.颁布“挟书律”C.实行土地私有制度D.实行三公九卿制-高一历史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皇位世袭制B、三公九卿制C、皇权至高无上D、郡县制-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相议……秦王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高三历史
下列秦汉的官职中,掌握监察职能的有()①太尉②尚书台③御史大夫④刺史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高一历史
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官员的监督,其中,秦朝担任此职责的官员是()A.御史大夫B.太尉C.刺史D.锦衣卫-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分别是在()A.秦朝清朝B.汉朝明朝C.秦朝明朝D.秦朝汉朝-高一历史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是A.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B.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秦长治久安C.避免了国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稳定D.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一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高二历史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三省六部,分散相权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高一历史
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A.负责管理军事B.负责国家监察事务C.执掌群臣奏章D.帮助皇帝处理政事-高一历史
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千古创论”,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主要是因为郡县制:()A.始于秦朝的建立B.终于汉初分封王国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便于扩大秦国版图-高一历史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二干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A.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欣赏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高一历史
有学者称,虽说是“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但秦王朝却以其浑厚刚强的气魄,开创了其后持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国家方方面面的基本模式。下列各项中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是[]A.实行男-高三历史
秦朝中央政府机构如下图所示,它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宗法分封B.分权牵制C.民主法制D.君主专制-高三历史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①秦以前人们以金玉为印②皇权至上,皇帝独尊③秦以后玉玺为皇帝-高二历史
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A.赢政功绩极大B.皇权至高无上C.赢政决心效法先王D.实行礼制-高一历史
进步思想家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又创立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秦始皇创立一个的“世界”不包括()A.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1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王朝实行的哪一种政治制度?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秦朝郡县制的叙述,正确的有()①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④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A.①②③B.①③④C-高一历史
(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高一历史
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主要是由于A.郡县官吏必须由上一级任命并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高一历史
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高三历史
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高三历史
著名学者柏杨认为,“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其中“权威性的规范”主要指的是-高二历史
圆形方孔钱在我国一直使用到清朝,它最早出现于()A.战国B.秦朝C.西汉D.唐朝-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右图:秦朝政治结构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高二历史
《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地球上留下叹为观止的人工建筑遗存。它蕴涵着丰富-高一历史
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高一历史
(12分)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高二历史
关于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官职的记载,从《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图1图2[]A.图1: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B.图1: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高一历史
秦始皇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质特征的是()A.推行郡县制B.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级官吏C.制定法制镇压人民的反抗D.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高二历史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A.采取有效的政策,实现了国家的统一B.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吸取农民起义教训,休养生息-高一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齐涛《资政-高一历史
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作用是()①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③为经济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条件④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A.①②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高一历史
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B.隋-高一历史
秦朝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道”是A.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B.与郡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C.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D.与乡同级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高二历史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秦朝A.推行宗法制B.推行分封制C.推行郡县制D.推行行省制-高一历史
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经常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高三历史
《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到:“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确立与废止的朝代分别是()A.西汉、元朝B.秦朝、清朝C.西汉、明朝D.秦朝、明朝-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开的方法一史料研习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方法一 史料研习
材料一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分析其本质。(4分)
材料二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工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大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社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5分)
方法二 规律认识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方法三 观点探讨
材料四 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4)结合材料四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2分)
答案
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
(2)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2分)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1分)
雍正朝设立军机处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2分)
(3)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互相牵制。(4分)
(4)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第1问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始皇……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归纳皇帝的做法;根据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矛盾说明反映的本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隋唐宰相制度改革的有关史实分析得出其特点;第二、三小问根据材料三的有效信息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和转移的过程。第3问概括历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然后得出结论。第4问认识皇帝制度要注意全面性和辩证性。
点评: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之一。皇权至高无上和家天下是其主要的特征。皇帝制度产生后,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的加强。与此相关的,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