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依据上图中的信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2分)并概括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2分)材料二电影《东京审判》2006年9月1日起在全国公映。该片一-历史
(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依据上图中的信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2分)并概括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2分)材料二电影《东京审判》2006年9月1日起在全国公映。该片一-历史
题目简介
(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依据上图中的信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2分)并概括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2分)材料二电影《东京审判》2006年9月1日起在全国公映。该片一-历史
题目详情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依据上图中的信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2分)并概括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2分)
材料二 电影《东京审判》2006年9月1日起在全国公映。该片一下子将人们尘封的记忆重新拉回到60年前那场正义对邪恶的东京大审判。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中华民族的抗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然而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由于国力弱小,在东京审判开始时并未受到他国的重视。不过。经过一个中国人的奋力抗争,中国才在那场耗时2年7个月、历经817次庭审的艰难审判中,最终将东条英机等7名主要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梅汝璈是东京法庭审判的核心人物,是惟一参加东京审判法官会议的中国人,也是惟一能够代表中国利益和立场说话的法官。在东京审判那个特殊的战场,他用自己的智慧、学识和勇气,为我受苦受难的中国人伸张了正义,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普遍尊敬。
(2)简要指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审判将侵华主要战犯送上绞刑架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三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中非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历久钧坚。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是充满希望的热土。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目标把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非洲联盟秘书长萨苏在致辞中说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非中关系奠定了基础。
温家宝总理同日在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长期以来广大非洲国家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的宝贵支持。”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非洲在世界近现史上的“共同命运”是什么?(2分)温总理在讲话中提到的广大非洲国家对中国长期的宝贵支持指的是什么?(1分)
材料四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给世界特别是联合国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惊喜和思考。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推广从中国当代内政中演绎出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精华——“和谐”理念。对世界来说,这应是一份“和谐”宣言书,而联合国确实太需要这种“和谐”之声了。
——摘自朱卫华《解读和谐世界理念》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不和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1)特点:列强大规模侵华,清政府被迫开放,外交屈辱被动。
(2分)原因:清朝国力衰退,政府腐败无能;工业革命刺激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欲望。(2分)
(2)因素: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2分)
原因: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对人类文明和正义的践踏,受到世界人民的共同谴责和审判;中国是战争最大受害国,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惩治战犯维护正义的要求更强烈;梅汝墩代表中华民族利益,以个人的智慧、学识和勇气,不辱使命,完成重任。(3分)
(3)“共同命运”:中国与非洲国家都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奴役,都经过长期斗争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都肩负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2分)支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
(4)不和谐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恐怖主义、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南北差距扩大、贸易保护主义及文明冲突不断等。(3分)
围绕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这个一主线来命题的,抓住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来思考并组织答案。
上一篇 :
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
下一篇 :
下图摘自2008年2月《体育周报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周恩来在会见尼克松时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20多年”是指[]A.1949——1970年-高三历史
下图是一幅反映国际关系史上重大历史时刻的图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高三历史
1960年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1971年尼克松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应尽全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高二历史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称:“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寅告结束。”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高三历史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高三历史
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映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高三历史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20世纪70年代接见《时代》周刊记者时表示:“如果我有生之年有什么事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这段话的实质是[]A.尼克-高一历史
在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高三历史
中国与非洲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意义在于()①有利于加强中非人民的传统友谊②有利于促进中非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有利于推动均衡和谐、共同繁荣的全球发展④有利于促进世-历史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关于当时“世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日本、西欧崛起-高三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现了几次同新中国建交的高潮,其中70年代是第三次高潮,这次同新中国建交的主要是[]A.社会主义国家B.资本主义国家C.第三世界国家D.亚非新独立国家-高三历史
新闻图片和文字说明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请为下列一组新闻图片选择一个最贴切的主题[]A.破冰之旅B.和平共处C.走出冷战D.对外开放-高三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命令,授权中国银行代理各持有人办理被美国政府冻结的资产的收回或提取事项。同一天,中国银行发布公告宣布,根据中美两国政府签订的关于解决资产要-高三历史
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A.新中国“一-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美国总统在位时中美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罗斯福——中美同为反法西斯同盟的盟国B.尼克松——中美关系开始缓和C.杜鲁门——实行扶植蒋介石反共政策D.克林顿——中美正式-高三历史
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赢得尊重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了-高三历史
以下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④中国加入亚-高三历史
下图是美国军费开支曲线图,根据该图获取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据朱成虎、赵子聿等著《当代美国军事》)军费开支/亿美元[]A.导致阶段A军费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冷战下出现了“热战”—-高三历史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高三历史
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七天”,最主要是因为[]A.有助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B.打开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C.美国长期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D.为中美两国关-高一历史
达赖喇嘛长期从事分裂活动,是“藏独”势力的总代表。2010年2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不顾中国强烈反对,会见达赖。美国总统这一举动①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②违背了1972年《中美联-高三历史
下图所示重大新闻事件,日本多数民众的反应最有可能是[]A.反对中美关系的缓和B.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C.呼吁致府改善中日关系D.支持政府既往对华政策-高三历史
有人说:“1971年田中首相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中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当时推动这一“桥梁”建立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高三历史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其中“世界改变了尼克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多极化格局出-高三历史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25年没有交往了。”这句话出现在如下哪一情境中[]A.毛泽东与田中角荣会面B.邓小平接见撒切尔夫人C.周恩来与尼克松总统会面D.乔冠-高三历史
美国人谢伟思1972年2月在美国参议院谈到:“我认为我们在越南的卷入、我们坚持有必要遏制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仍基于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缺乏对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主义运-高三历史
中美建交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尼克松访问中国②邓小平访问美国③美国开始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④美国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A-高三历史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A.-高三历史
“侬好”,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句美国版“上海话”,作为开场白与数百名上海大学生开始了对话。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这句美国版“上海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海在中美关系中的开创性地-高三历史
下图中情景被称作是20世纪70年代初“两位历史巨人之间的握手”,其中对“握手”原因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②中苏关系恶化的加剧③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④美苏争霸中美国-高一历史
下列有关近代中美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抗战结束后美国对华基本政策是扶蒋反共B.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方针C.1970年10月初-高三历史
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高三历史
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④中国加-高三历史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再没有其他社会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高三历史
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高三历史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A.-高三历史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A.-高三历史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这简直超出任何想象。”中美关系-高三历史
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见下图)指出:“上海在美中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城市,在30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高三历史
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②美国从越南撤军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④中日邦交正常化[]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高三历史
邓小平在谈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提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高三历史
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对材料信息-高三历史
中国近现代外交,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高三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历史
以图证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下列图片见证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轨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图一:主题——?图二:主题——?图三:主题——对外开放请回答:(1)参照-高三历史
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A.以民促官B.国际推动C.官方交流D.以官带民-高三历史
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A.以民促官B.国际推动C.官方交流D.以官带民-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依据上图中的信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2分)并概括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2分)材料二电影《东京审判》2006年9月1日起在全国公映。该片一-历史
题目详情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依据上图中的信息,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2分)并概括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2分)
材料二 电影《东京审判》2006年9月1日起在全国公映。该片一下子将人们尘封的记忆重新拉回到60年前那场正义对邪恶的东京大审判。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中华民族的抗战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然而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由于国力弱小,在东京审判开始时并未受到他国的重视。不过。经过一个中国人的奋力抗争,中国才在那场耗时2年7个月、历经817次庭审的艰难审判中,最终将东条英机等7名主要战犯送上了绞刑架。
梅汝璈是东京法庭审判的核心人物,是惟一参加东京审判法官会议的中国人,也是惟一能够代表中国利益和立场说话的法官。在东京审判那个特殊的战场,他用自己的智慧、学识和勇气,为我受苦受难的中国人伸张了正义,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普遍尊敬。
(2)简要指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审判将侵华主要战犯送上绞刑架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三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中非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历久钧坚。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是充满希望的热土。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目标把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非洲联盟秘书长萨苏在致辞中说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非中关系奠定了基础。
温家宝总理同日在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长期以来广大非洲国家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的宝贵支持。”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非洲在世界近现史上的“共同命运”是什么?(2分)温总理在讲话中提到的广大非洲国家对中国长期的宝贵支持指的是什么?(1分)
材料四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给世界特别是联合国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惊喜和思考。这是中国第一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全世界推广从中国当代内政中演绎出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精华——“和谐”理念。对世界来说,这应是一份“和谐”宣言书,而联合国确实太需要这种“和谐”之声了。
——摘自朱卫华《解读和谐世界理念》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不和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答案
(1)特点:列强大规模侵华,清政府被迫开放,外交屈辱被动。
(2分)原因:清朝国力衰退,政府腐败无能;工业革命刺激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欲望。(2分)
(2)因素: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2分)
原因: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对人类文明和正义的践踏,受到世界人民的共同谴责和审判;中国是战争最大受害国,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惩治战犯维护正义的要求更强烈;梅汝墩代表中华民族利益,以个人的智慧、学识和勇气,不辱使命,完成重任。(3分)
(3)“共同命运”:中国与非洲国家都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奴役,都经过长期斗争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都肩负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2分)支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
(4)不和谐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恐怖主义、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南北差距扩大、贸易保护主义及文明冲突不断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