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历史学界讨论的重点话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从这两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政治找出几条大趋势。……第一:中央政府有-高一历史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历史学界讨论的重点话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从这两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政治找出几条大趋势。……第一:中央政府有-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历史学界讨论的重点话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从这两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政治找出几条大趋势。……第一:中央政府有-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历史学界讨论的重点话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这两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政治找出几条大趋势。……第一: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政治进步,政权自然集中,任何国家都走这条路。……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观察图片
【材料三】 费城会议原本是要修改邦联条例,但实际上当时大多数代表认为,仅对邦联条例修改并不能达到建立一个“坚强的全国政府”的目的,正如麦迪逊年初在致华盛顿的信中说:“我们有两种选择:13个州的完全分裂和全面联合。前者将使13个州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13个国家(除自己的法律外);而后者,13州将成为一个完整共和国的郡县,受到一部共同法律的约束。”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据材料一,钱穆指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哪一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说明这一趋势的两个例子。(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1分)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立国之初的美国存在什么问题?(2分)美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分)
(4)根据以上材料论述的问题,谈谈你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3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缩小。(2分)
举例:①汉武帝时期推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中央负责对地方的监察;
②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如设通判等);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1分) 历史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4分,答对两点即可)
(3)问题:推行邦联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2分)
解决: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规定联邦政府拥有一些主权权力,地方仍有较大的自主权。(2分)
(4)认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中央集权可以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地方权力过大则
不利于国家统一与安定;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等。(3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钱穆指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汉、宋、元等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宋代实行地方分权、设转运使、通判;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从材料二图中的“岭北行省、辽阳行省” 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回答行省制度实施的历史意义。
(3)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13个州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13个国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解决的途径是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大权,地方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4)本题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需围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召开论述。
点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①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使地方服从于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
但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上一篇 :
秦始皇时期,在广东设置了南海郡
下一篇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在下列古代政治制度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的是()①郡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行省制④三司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高一历史
秦始皇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其中对于专制主义表述正确的是()A.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对地方的决策方式而言的B.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但从决策至-高一历史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高一历史
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中央任命B.世代相袭C.地方推荐D.考试选拔-高一历史
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A.秦始皇为了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B.秦始皇为了自己直接控制全国军队,-高三历史
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有关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秦朝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A.中国希腊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高一历史
法国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中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高一历史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B.皇帝独裁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高一历史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自称为“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信称为玺,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这些都是皇帝专用的,其它人不得使用,这从根本上说明了()A.秦始皇实行思想-高一历史
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B.公元前228年某月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C.公-高三历史
秦朝政府的一位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高一历史
下列中枢机构的出现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高三历史
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高一历史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量衡、货币B.统一全国文字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统一国家和-高三历史
(08胡埭中学高三年级期中调研)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历史
阅读下列图片:(13分)图四军机处内景请回答:(1)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大政治制度?图2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3分)(2)与图2相比,图3反映了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什么改-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高三历史
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中“海内皆臣”一句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集权于皇帝D.水陆交通发-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高二历史
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研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组织演变发展问题时,将古代中国划分为三个相继的时代,即“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应是A-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高一历史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丞相诸大臣皆受事,倚辩于上……天下之事,大小皆决于上”。可见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B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C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D任人唯贤形成-高二历史
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当时的太尉的职权与下面哪个相一致。A.刺史B.三司使C.参知政事D.枢密使-高一历史
下列古代政治人物与专制制度的组合,错误的一项是()A.秦始皇——皇帝制度B.查士丁尼——民主制度C.明成祖——内阁制度D.雍正帝——军机处-高一历史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高一历史
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B.公元前228年某月某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皇帝陛下C.公元前21-高二历史
秦朝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高一历史
秦朝官员的下列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A.主管国家财政B.主管国家军事C.协助皇帝处理政事D.负责监察系统-高一历史
“焚书坑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秦始皇个性暴虐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高二历史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高二历史
《全球通史》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高二历史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高三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A.分封制度B.三省六部制C.宗法制度D.皇帝制度-高一历史
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皇权至上B.“家天下”C.皇位世袭D.天下共主-高一历史
秦王朝中央执政机构中负责监察的官员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高一历史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建立的-历史
“①新皇帝将本国取得成功的法家学说运用到全中国。②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③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高三历史
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指A.分封制度-高一历史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世卿世禄制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历史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①郡县的主要官员由皇帝批准任免②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③郡县的主要官吏各有分工、互相牵制④加强对各级官吏的考查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高二历史
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的主要政权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高三历史
秦始皇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直接原因③是中国古代封建落后的根源④以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为主要特征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三公九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分权于三公九卿③三公中的丞相负责监察百官④汉朝继续沿用秦-高一历史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继承的角度看,该制度受到了前朝哪些制度的影响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宗法制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D.①④-高一历史
秦始皇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表-高一历史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高三历史
(20分)“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高三历史
假设你是中国秦朝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B.“郡县制”与“元首制”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D.“三公九卿-高三历史
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C.焚书坑儒、农-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历史学界讨论的重点话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从这两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政治找出几条大趋势。……第一:中央政府有-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从这两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政治找出几条大趋势。……第一: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政治进步,政权自然集中,任何国家都走这条路。……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观察图片
【材料三】 费城会议原本是要修改邦联条例,但实际上当时大多数代表认为,仅对邦联条例修改并不能达到建立一个“坚强的全国政府”的目的,正如麦迪逊年初在致华盛顿的信中说:“我们有两种选择:13个州的完全分裂和全面联合。前者将使13个州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13个国家(除自己的法律外);而后者,13州将成为一个完整共和国的郡县,受到一部共同法律的约束。”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据材料一,钱穆指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哪一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说明这一趋势的两个例子。(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1分)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立国之初的美国存在什么问题?(2分)美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分)
(4)根据以上材料论述的问题,谈谈你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3分)
答案
(1)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缩小。(2分)
举例:①汉武帝时期推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中央负责对地方的监察;
②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如设通判等);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1分) 历史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4分,答对两点即可)
(3)问题:推行邦联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2分)
解决: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规定联邦政府拥有一些主权权力,地方仍有较大的自主权。(2分)
(4)认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中央集权可以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地方权力过大则
不利于国家统一与安定;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等。(3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钱穆指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汉、宋、元等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宋代实行地方分权、设转运使、通判;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从材料二图中的“岭北行省、辽阳行省” 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回答行省制度实施的历史意义。
(3)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13个州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13个国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解决的途径是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大权,地方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4)本题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需围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召开论述。
点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①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
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使地方服从于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
但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