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捷克人宁愿让他们的国家在一场摧毁欧洲的大灾难中灭亡,而不愿做出重大让步……我们的文明是由欧洲文明融合而成……我们不能坐-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捷克人宁愿让他们的国家在一场摧毁欧洲的大灾难中灭亡,而不愿做出重大让步……我们的文明是由欧洲文明融合而成……我们不能坐-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捷克人宁愿让他们的国家在一场摧毁欧洲的大灾难中灭亡,而不愿做出重大让步……我们的文明是由欧洲文明融合而成……我们不能坐-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捷克人宁愿让他们的国家在一场摧毁欧洲的大灾难中灭亡,而不愿做出重大让步……我们的文明是由欧洲文明融合而成……我们不能坐视欧洲文明走向末日,而不做出阻止它的毁灭的最后努力……为了促成希特勒的另一次胜利而出卖一个小国。我将毫不犹豫接受责骂。
——摘自美国驻巴黎大使布拉特给罗斯福总统的信
材料二 当我想起那4年可怕的战争,想到700万年轻人没有能享受青春年华、1300万人死亡和伤残以及那些身为父母和儿女的人所经受的折磨的时候,我坚信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正是这些想法使我感受到,我的首要职责就是尽力避免在欧洲爆发大战。
——摘自张伯伦《寻求和平》
材料三 我们已经论证了一个民主国家和一个极权国家之间达成圆满协议的可能性,我本人真不明白,为什么不该重提这种经验呢?
希特勒先生曾提签一项海军协定,根据这项协定,德国舰队将被限制在一个双方一致同意的水平上,同英国舰队在数量上保持固定的比例……它表明德国和我们自己有可能在对于双方都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
——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文件和材料》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导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6分)
(2)评价这一历史事件?(3分)
(3)阐述上述二人观点的依据。(6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2分)背景:德国纳粹政权建立后,不断破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对外侵略扩张。英、法两国实行绥靖政策,1938年,英、法默许德吞并奥地利,并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4分)
(2) 妥协退让和纵容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以致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人类社会再次滑向世界大战的深渊。(3分)
(3) 美国人试图让捷克人向法西斯出让苏台德区,避免“欧洲文明走向末日”。
张伯伦则从一战的灾难和战争“没有胜利者”的教训、英德“海军协定”签订的经验出发,提出与“极权国家”达成、德国扩张已成事实时,“英国要守的摊子大大,力量不足”,所以才“应迁就新的条件” 以避免战争的主张.(6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主要考查了战争与和平部分的知识。(1)由材料中的“捷克人宁愿让他们的国家在一场摧毁欧洲的大灾难中灭亡,而不愿做出重大让步……为了促成希特勒的另一次胜利而出卖一个小国。我将毫不犹豫接受责骂。”,可知反映的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联系教材说明的《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原因,该历史事件的原因不难得出。(2)历史事件的评价一般从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分析,但该事件以消极影响为主,因此我们可以从其消极影响入手,从二战、人类的角度进行评价。(3)要求阐述上述二人观点的依据,首先概括出其具体的观点是什么,然后从材料找出其依据。由材料一,可知美国人的依据是试图让捷克人向法西斯出让苏台德区,避免“欧洲文明走向末日”。由材料二、三,可知张伯伦则从一战的灾难和战争“没有胜利者”的教训、英德“海军协定”签订的经验出发,提出与“极权国家”达成、德国扩张已成事实时,“英国要守的摊子大大,力量不足”,所以才“应迁就新的条件” 以避免战争的主张。本题整体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上一篇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
下一篇 :
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国际关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电影《我的1919》为参加巴黎和会的主人公顾维钧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台词:“长久以来,中国人民期待着,期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举世闻名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不仅-高二历史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合会的继续,它协调了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尤其是在中国的复杂矛盾,形成了远东大干洋地区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1)美国发起召开华盛-历史
20世纪,大国之间靠牺牲他国利益达成的协议有①《布列斯特和约》②《九国公约》③《慕尼黑协定》④《雅尔塔协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高二历史
梁启超在《欧洲心影录》中写道:“虽然侥幸没有小产了去,却成了先天很虚弱的一个孩子,连他的产婆(威尔逊)也弄得焦头烂额,把许多人对他前途的热望,倒灰冷了一半,就此看来……这-高二历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突出地反映了A.美国确立世界霸权地位B.德国被排挤出帝国主义阵营C.一战后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的斗争激烈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形成-高二历史
当前,美国反恐怖主义斗争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形成全球范围的反恐怖主义联盟,一方面是由于恐怖分子不得人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政治特征。请回答:(1)20世纪-高二历史
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支持中国要求的意图是A.削弱日本在华势力B.维护中国主权C.受五四运动压力D.扶植亲美英势力-历史
一战后,英美在下列问题上态度严重不一致的是A.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原则B.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问题C.远东、太平洋地区的领导权问题D.平息中国人的民族情绪问题-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德国和日本的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高二历史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共同点是()A.日本在受限制的同时也保持有局部特权或优势B.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抑制了日本势力C.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平等协商的结果D.帝国-高二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英国首相张伯伦在1938年9月的演说)话中的“两次光荣的和平”是指A.《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B.《凡尔赛和约》、-高二历史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和削弱包括①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削弱其领土②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③严格限制德国军备④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归还中国⑤德国必须对协-历史
漫画往往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图为战前一幅著名的漫画《希特勒,墨索里尼与狗》,以下是场景:希特勒说:“没有问题的,你知道有些-高二历史
下列不符合20世纪20年代国际政治形势特点的是A.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威胁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渐崩溃D.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高二历史
在1938年9月,张伯伦回到伦敦,站在唐宁街10号的阳台上对群众说,他“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了”“这就是我们和平时代的和平”。张伯伦所谓的“和平”文件是指A.“枫丹白露备-高二历史
美国由新兴国家崛起为世界大国是近现代世界的重大事件,当今,正在复兴的中国或许可以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和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4年8月19日,(威尔逊)在向美国人民-高二历史
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的是A.解决中国问题B.钳制日本C.重新瓜分中国D.平息中国反帝斗争-高二历史
材料一: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材料二: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代表中国进-高二历史
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有①国际联盟②联合国③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组织④亚太经合组织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日本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想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强占的一切利益。……中国代表、驻美公使顾维钧驳斥了日本的立场,坚持“胶-高二历史
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放弃中立,参加一战B.召开华盛顿会议C.签订凡尔赛和约D.提出-高二历史
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不能维持长久的世界和平,其主要原因是A.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解B.弱小国家的利益没有得到尊重C.对战败国的制裁激化了矛盾D.国联不能真正-高二历史
“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的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上述主张的是()A.美国政府B.英国政府C.法国政府D.德国政府-高三历史
下列对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中心的转移说明正确的是A、由美国华盛顿转移到英国伦敦B、由美国纽约转移到英国伦敦C、由英国伦敦转移到美国纽约D、由英国伦敦转移到美国华盛顿-高二历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特点是:()①支配世界的力量以国联为主②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③体系具有由国际组织协商处理争端的可能性④体系具有不全面性和矛盾不可调和性A.①②③-高二历史
“十四点原则”中,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最具现实意义的是()A.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B.外国军队撤出俄国,并保证俄国独立决定其政治发展和国家政策,欢迎它在自己-高二历史
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会相威胁,两国的矛盾焦点是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C.海军军备和其比例之争D.欧-历史
《九国公约》的“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权,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材料中的“友邦人民”的真实含义是A.各缔约国的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B.西方-高二历史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之所以能征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是A.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高三历史
【24分】二十世纪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主要体现在美国、日本、中国的关系上,而美国在其中居主导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美国-高二历史
1918年2月末的一天,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们在列宁的办公室激烈争吵。列宁愤怒地说:“够了,够了,别玩弄词句了!我一秒钟都不能忍受了!要进行革命战争就得有军队,可我们没有。革-高三历史
巴黎和会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高二历史
“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某政治家在巴黎和会开幕词中说。为此他提出:“烧毁柏林,吊死每个对方将领,并索要莱茵河畔的大片土地。”他最有可能是A.克里孟梭B.劳合·乔治C.威尔-高二历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先遭到破坏的历史事件是A.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B.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C.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D.日本和德国退出国联-高二历史
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主要途径是A.军事政变B.和平选举C.武装起义D.对外扩张-高二历史
埃塞俄比亚人民在19世纪末取得抗击意大利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的胜利,说明A.必须充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才能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B.正义民族自卫战争一定能取得胜利-历史
从整体发展角度看,巴黎和会上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作出的有益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决策是()A.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中,出现了倡导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政治组织—-高二历史
一战后,英法两国在下列哪些问题上态度存在着矛盾()①制裁德国②干涉苏俄③抵制美国④建立国联⑤与东欧各国结盟A.①③B.②③④C.①⑤D.②④⑤-高二历史
《九国公约》的主要影响是A.使美国的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B.抑制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C.使列强共同宰割中国D.中国收回了山东半岛-高二历史
德国纳粹党制造的“国会纵火案”和日本少壮派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的共同点是A.借此解散国会B.窃取国家权力C.强化独裁统治D.挑起国内战争-高二历史
下列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认识不正确的是A.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本质是重新瓜分世界B.彻底解决了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矛盾C.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了中国主权D.为世界资本主-高二历史
(15分)材料一:1、传统国际法认为,以战争做为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合法的,国家有诉诸战争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即所谓的“诉诸战争权”。2.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缔约-高二历史
下列拒绝接受《凡尔赛和约》的国家是()①美国②日本③德国④中国A.①④B.④C.③④D.①③-高二历史
操纵巴黎和会的英法美等大国在惩处和削弱德国问题上争夺的根本点是()A.争夺对德国的控制权B.争夺对国际联盟的领导权C.争夺战争赔款D.争夺地区及世界霸权-高二历史
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主要是指A.重新确立了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原则B.美国攫取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权C.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等同,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太-高二历史
自20世纪30年代起,大家对国联不再抱有希望。在1936年至1940年期间,共有十二个国家宣布与国联断绝关系,国联已经名存实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A.国联纵容法西斯侵略B.这-高二历史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就有人主张建立一个国际合作组织,作为防止另一次破坏性世界冲突的有效手段,其中最-高三历史
图是反映《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漫画,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A.没有上衣以背示人的是德国的代表,象征着德国在一战后任人宰割B.美国虽然不赞同英法的做法,但迫于自身的实力只能摊手-高二历史
下列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正确的有:①构成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的建立;②从处理关系上看,凡尔赛体系主要是处置战败国,华盛-高二历史
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最失败的战胜国是:()A.法国B.苏俄C.中国D.美国-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捷克人宁愿让他们的国家在一场摧毁欧洲的大灾难中灭亡,而不愿做出重大让步……我们的文明是由欧洲文明融合而成……我们不能坐-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捷克人宁愿让他们的国家在一场摧毁欧洲的大灾难中灭亡,而不愿做出重大让步……我们的文明是由欧洲文明融合而成……我们不能坐视欧洲文明走向末日,而不做出阻止它的毁灭的最后努力……为了促成希特勒的另一次胜利而出卖一个小国。我将毫不犹豫接受责骂。
——摘自美国驻巴黎大使布拉特给罗斯福总统的信
材料二 当我想起那4年可怕的战争,想到700万年轻人没有能享受青春年华、1300万人死亡和伤残以及那些身为父母和儿女的人所经受的折磨的时候,我坚信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正是这些想法使我感受到,我的首要职责就是尽力避免在欧洲爆发大战。
——摘自张伯伦《寻求和平》
材料三 我们已经论证了一个民主国家和一个极权国家之间达成圆满协议的可能性,我本人真不明白,为什么不该重提这种经验呢?
希特勒先生曾提签一项海军协定,根据这项协定,德国舰队将被限制在一个双方一致同意的水平上,同英国舰队在数量上保持固定的比例……它表明德国和我们自己有可能在对于双方都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
——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文件和材料》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导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6分)
(2)评价这一历史事件?(3分)
(3)阐述上述二人观点的依据。(6分)
答案
(2) 妥协退让和纵容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以致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人类社会再次滑向世界大战的深渊。(3分)
(3) 美国人试图让捷克人向法西斯出让苏台德区,避免“欧洲文明走向末日”。
张伯伦则从一战的灾难和战争“没有胜利者”的教训、英德“海军协定”签订的经验出发,提出与“极权国家”达成、德国扩张已成事实时,“英国要守的摊子大大,力量不足”,所以才“应迁就新的条件” 以避免战争的主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