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6分)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高三历史
(26分)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6分)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6分)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到“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春秋二百四十年,诸侯学校之制见于经传者,亦只鲁僖公之立沣宫(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郑子产不毁乡校二事,外此诸国,几未闻其有一二学校。”“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吕氏春秋·离谓》)记载邓析著有《竹刑》,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褚袴(短裤)。民之献衣褚袴而学讼者,不可胜数。”《论衡·讲瑞》说:“少正卯在鲁(聚徒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据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整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变化,(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材料二:张之洞的《劝学篇》、梁启超的《新民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相继发表的晚清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教育的名著。以下(表1、表2)分别是两本书的部分目录及简介列表:
(表1)
劝学篇·序
外篇
游学第二
农工商学第九
内
篇
同心第一(明保国保种保教)
设学第三
兵学第十
教忠第二(陈述本朝德泽深厚)
明纲第三
学制第四
矿学第十一
知类第四(闵神明之胄裔)
广译第五
铁路第十二
宗经第五
阅报第六
会通第十三
正权第六(辩上下定民志斥民权)
变法第七
守约第八
变科举第八
(表2)
第一节
叙论
第十一节
论进步
第二节
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第十二节
论自尊
第三节
释新民之义
第十三节
论合群
第四节
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法之所宜
第十四节
论生利分利
第五节
论公德
第十五节
论毅力
第六节
论国家思想
第十六节
论义务思想
第七节
论进取冒险
第十七节
论尚武
第八节
论权利思想
第十八节
论私德
第九节
论自由
第十九节
论民气
第十节
论自治
第二十节
论政治能力
(2)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指出两本著作所反映的基本指导思想,(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梁启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点。(4分)
材料三: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我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目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9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意义。(4分)比较材料二,说明材料三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4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变化:官学衰废,私学兴起。(2分)
原因: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井田制解体,土地私有制兴起,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士阶层的崛起;世卿世禄制,贵族子弟失去学习的动力。(任意4点8分)
(2)前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者: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化论(4分)
张之洞站在封建立场强调人才的知识更新,培养既能恪守封建之道又通晓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强调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更新,培养具有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新民”。(4分)
(3)意义: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支援了各条战线的建设事业。(4分)
性质变化:由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教育。
根本任务:培养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4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中 “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少正卯在鲁(聚徒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等信息可归纳出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第二小问联系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进行思考,可归纳出主要原因是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井田制解体,土地私有制兴起,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士阶层的崛起、世卿世禄制,贵族子弟失去学习的动力。
(2)第一小问张之洞《劝学篇》的指导思想从材料中内篇“同心第一(明保国保种保教)”“教忠第二(陈述本朝德泽深厚)”和外篇“学制第四”“矿学第十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梁启超的《新民说》的指导思想从材料中“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法之所宜”“论国家思想”等信息可概括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化论。第二小问目标的不同结合两人的阶级属性来进行分析即可,如张之洞站在封建立场强调人才的知识更新,培养既能恪守封建之道又通晓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强调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更新,培养具有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新民”。
(3)第一小问意义联系所学知识从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归纳出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支援了各条战线的建设事业。第二小问教育的性质从两个时期的社会性质来分析即可;第三小问从三则材料中可以归纳出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上一篇 :
下图为1820—1911年广东沿海某
下一篇 :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一组图1近代北京四合院第一组图2近代北京四合院第二组图3近代欧洲民居第二组图4近代欧洲民居比较两组图片,提取图片中有关近代中国与近代欧-高三历史
下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据此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是A.全盘吸纳B.依靠自我C.全面否定D.理性应对-历史
下图是某个时期的一幅漫画,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A.反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B.该事件发生在三大改造时期C.反对刘少奇等进行调整改革D.符合中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高三历史
某学生收集南北朝的宗教、唐朝的首饰、明清的民俗等素材。该学生的历史研究是属于A.社会史B.政治史C.经济史D.宗教史-高三历史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在毛泽东这一论断的指导下,新中国A.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B.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的兴-历史
在修养论方面,明代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下列观点,实质上与其相同的是A.李贽:穿衣吃饭,即-高三历史
唐朝和西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唐朝和西汉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采取了哪些相似的措施?(2)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有哪些新措-历史
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历史
下图所示是以美国为主导的12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成员国。他们正在就取消关税、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和环境等议题进行谈判,有望于2014年4月达成最终协定。这一组织T-高三历史
下列史实与帝王年号有关的是①开元通宝②靖康之变③绍兴和议④靖难之役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高三历史
图3是“收藏迷”李华在旧货市场上买到的“宣传画”。图示情景发生在()A.建国初期B.人民公社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高三历史
国民党统治后期,导致我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有()。①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②自身技术力量的薄弱③官僚资本的极力压迫④美国加强对华经济侵略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历史
如果一对父母在小孩子偷了东西的时候,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他们可能会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的糊涂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高二历史
(17分)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姓名籍贯曾任官职《汉书》文摘息夫躬河内河阳光禄大夫左曹给事中《汉书·息夫躬传》“少为博士弟-高三历史
仔细观察下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A.政治选举是民主党和共和党激烈争夺的战场B.美国实行政党政治,保守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C.美国的两党联合执政D.美国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历史
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历史
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C.互联网改变了-历史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历史
新时期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成就有:①1982年修改了宪法②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③中共八大提出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④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高一历史
下列两幅图片分别涉及我国的两个地区,关于这两个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C.前者-高一历史
计量史学强调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下表所示的数据变化1957~1963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表A.受农业生产持续减产-高三历史
张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斗私批修,破旧立新②食堂巧煮千家饭,-高三历史
古代中国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中国最早主张“性本善”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高二历史
美国两党制中两党是指()A.自由党和保守党B.民主党和共和党C.共和党和保守党D.民主党和保守党-历史
公元745年,唐玄宗下诏:“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东罗马帝国),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诏书所提到的经教(即景教)属于A.道教B.佛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历史
宋代的哲学主要是理学,理学在宋代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宗教思想的影响B.科技发展到顶峰C.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D.朱熹等人的努力-高二历史
(8分)从生活中寻找“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按照下列提示,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步骤一: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1)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高三历史
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及时报道了这则信息。这体现出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功能是()。A.远程教育B.大众-历史
《左传》中记载的贵族夺田的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土地私有化的完成B.井田制的日趋瓦解C.封建制度的建立D.土地私有制合法化-历史
毛泽东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三千年左右,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个社会的内部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本质是()A.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中国社会的近代化C.中国逐步沦为-历史
19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承认并关心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是()A.民主党B.工党C.共和党D.保守党-历史
关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有①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一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③企业都分布在长江流域④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在急剧变革的20世纪前期,由于受到外力的冲击,在各种力量的影响下,使得大连的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连是新兴城市,由殖民者“一手打造”……受外来文化影响-高一历史
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技术人员操作,在中国新疆的奇台和库尔勒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A.中美-高三历史
“近年洋货骤赢,土货骤绌,中国每岁耗银至三四千万两,则以洋布.洋纱畅销故也。盖其物出自机器,洁白匀细,工者价廉。华民皆乐购用,而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高三历史
(10分)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历史
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这一材料最大的价值是可以用于论()。A.电影艺术开始诞生B.中国首次放映电影C.国产电影快速发展D.我国-历史
以下是孔子像和孔府、孔庙图。对于齐鲁文化的典型代表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可从思想观点切入,通过补充材料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命题。补充材料: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历史
2011年12月16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八次部长级会议在日内瓦正式批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俄罗斯人们需要了解的相关世贸组织的内容不包括()。A.1995年是其建立的时间B.成员国市场-历史
1953年《选举法》规定,我国实行“同票不同权”,即城市选民每10万人可选1名全国人大代表,而农村选民每80万人才可以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说明()A.新中国的农民不是国家的主人-历史
荀子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包括哪些学派的思想成分()A.儒家、法家B.儒家、道家C.儒家、墨家D.儒家、法家、道家-高二历史
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体现该言论的是()①发动玄武门之变②沿用科举考试制度③修订《唐律》④实行均田制A.-高三历史
一位先秦思想家的著作中有“礼论”一篇,说明“礼”的起源是因为人各有所欲求,故彼此争夺,结果发生乱事,于是统治者才制定“礼义”,以确立每个人应遵行的分际。请问这位思想家是-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的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历史
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适应资本主义发展B.推行重商主义政策C.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D.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历史
歌词:“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技术进步是()。A.社会主义-历史
文革结束后,国家为发展教育重新整顿了教学秩序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下列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科教兴国”战略实施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③-高二历史
2012年3月13日,美国、欧盟和日本计划就中国稀土出口限制措施向世贸组织提交正式诉讼,控诉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试图为其本土制造商降低成本。中国正在准备积极回应。针对这一-历史
1972年,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表明A.美国霸权丧失,寻求欧洲支持B.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C.美国实力削弱,-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6分)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发展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时期,“官守学习,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周-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据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整理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社会变化,(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材料二:张之洞的《劝学篇》、梁启超的《新民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相继发表的晚清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教育的名著。以下(表1、表2)分别是两本书的部分目录及简介列表:
(表1)
篇
材料三: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我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目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9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意义。(4分)比较材料二,说明材料三中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4分)
答案
(1)变化:官学衰废,私学兴起。(2分)
原因: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井田制解体,土地私有制兴起,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士阶层的崛起;世卿世禄制,贵族子弟失去学习的动力。(任意4点8分)
(2)前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者: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化论(4分)
张之洞站在封建立场强调人才的知识更新,培养既能恪守封建之道又通晓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强调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更新,培养具有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新民”。(4分)
(3)意义: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支援了各条战线的建设事业。(4分)
性质变化:由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教育。
根本任务:培养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4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中 “周室东迁,庠序(地方学校)废坠”“天之失宫,学在四夷”“少正卯在鲁(聚徒讲学),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等信息可归纳出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第二小问联系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进行思考,可归纳出主要原因是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井田制解体,土地私有制兴起,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士阶层的崛起、世卿世禄制,贵族子弟失去学习的动力。
(2)第一小问张之洞《劝学篇》的指导思想从材料中内篇“同心第一(明保国保种保教)”“教忠第二(陈述本朝德泽深厚)”和外篇“学制第四”“矿学第十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梁启超的《新民说》的指导思想从材料中“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其法之所宜”“论国家思想”等信息可概括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化论。第二小问目标的不同结合两人的阶级属性来进行分析即可,如张之洞站在封建立场强调人才的知识更新,培养既能恪守封建之道又通晓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强调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更新,培养具有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新民”。
(3)第一小问意义联系所学知识从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归纳出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支援了各条战线的建设事业。第二小问教育的性质从两个时期的社会性质来分析即可;第三小问从三则材料中可以归纳出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