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材料二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借鉴秦设相之患,相从-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材料二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借鉴秦设相之患,相从-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材料二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借鉴秦设相之患,相从-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材料二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借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清史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回答:
(1)材料一、二中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各是怎样?有无本质的区别?为什么?(6分)
(2)材料三认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对此你怎样认识?(6分)
(3)谈谈你对材料四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态度: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2分)没有本质的区别。(2分)因为重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的。(2分)
(2)职权:隐然执政之府矣。(2分)
认识:这种观点仅仅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军机处是皇权专制的工具这一本质。军机处仅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4分)
(3)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2分)
本题围绕古代中国政治中丞相制度的存废问题展开,材料体现了人们对丞相制度的不同看法。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这些不同的观点来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要,因此解答此题要注意和时代背景相结合。(2)要注意认真阅读解读材料,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要准确和全面。(3)谈自己的认识要紧扣主题,不要漫无边际。(4)对问题的看法既要看到其表象,更要看到其本质。
上一篇 :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
下一篇 :
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表述,不正确的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废除丞相,皇帝君临天下,直接处理国家大事,设殿阁大学士辅政,后逐渐演变为内阁,成为与六部并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阁的最高长官称“首辅-历史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一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二自甲午-高二历史
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反映的发展-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汉桓帝、灵帝时的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门第)良将怯如鸡”。(1)材料一反映什么制度?根据材料说明这一制度受到-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东华录》(清)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历史
“歌舞万年当率化,扶携百越共摅忠。大明烛物今无外,从此看如禹甸中。”这是明代王彝的一首诗,这首诗称颂的是当时的A.内阁体制B.朝贡体制C.科举体制D.海禁体制-高三历史
如果参观故宫你会看到右图的建筑,那么下列有关右图的表述正面的是()A.国家统一的需要B.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D.政令统一的需要-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武皇帝愠(怒恨)数世之失权,忿(气愤)强臣(臣下)之窃命(窃取权力),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高三历史
明清以来,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束缚C.传统手工业的技术滞后D.盲目自大心态的反映-高三历史
某位皇帝即位后,读《孟子》至“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时非常生气,下令即日把孟子逐出殿外,群臣敢有谏劝者以大不敬论。孟子言论中引-高三历史
右图是《清朝军机处值房》图,从图片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它提高了汉族地主和官员的权力B.它开始就是政府的一个行政机构C.建立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D.它使内阁地位下降-历史
对下列图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①军机大臣的任务只是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②军机大臣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③军机大臣不能赞扬自己④军机大臣不能赞扬皇帝[]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高三历史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②降低了行政效率③参与国事决-高三历史
图1和图2是清朝军机处和军机处内景。其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图1图2A.决定军国大事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历史
“汉高祖”和“康熙”分别属于()A.庙号和年号B.谥号和年号C.庙号和帝号D.封号和帝号-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高二历史
“(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一同学认为此观点是错误的,最恰当的理由是[]A.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B.军机大臣大权独揽C.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高二历史
有人说,“乌兰布通这一战,是决定大清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建立一个康乾盛世的政权命运的一战。”在乌兰布通.康熙击败的分裂势力是()A.“三藩”之乱B.郑氏割据政权C.准噶尔分裂势-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材料二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高三历史
当乾隆皇帝看到英国使团所进呈的礼物贡单中将马戛尔尼称作“钦差’’后,特意下令将“钦差”统改作“贡差”“敬差”。这主要表明乾隆皇帝A.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仍以“天朝上国”-高三历史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上述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主要影响是A.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历史
关于清朝议政大臣会议①能够限制皇权②成员主要是满汉贵族③被雍正帝取消④权力凌驾于六部之上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④-历史
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A.安西都护府B.宣政院C.理藩院D.乌思藏都司-历史
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是()A.中书省B.州C.节度使D.行省-高三历史
清顺治五年规定,“自今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这造成的最大消极影响是A.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恐怖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C.扼杀了士人-高三历史
清代军机处“名不师古,……(但)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成为皇权加强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军机处的设置A.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互相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B.实现了皇帝“票拟”和“批红”的-历史
雍正以后管理西藏事务的是①驻藏大臣②都护③宣政院④达赖、班禅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高三历史
下幅关系图所反映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属于我国古代的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③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①②B.①②④C.②③-历史
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下列关于朱元璋的说法正确的是A.驾崩后庙号称“明太祖”B.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C.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D.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高三历史
清初施琅认为台湾“地数千里,人民数十万”,“野沃土膏,物产利博”,“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弃之必酿大祸,留之诚永固边疆”所表达的思想是A.台湾人口众多B.台湾物产丰富C.台湾-高三历史
清朝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是[]A、增设军机处B、废除丞相C、推行土司制度D、设立理藩院-高一历史
《尼布楚条约》签约双方是俄国和中国,这表明A.清朝已经取消了大清国号B.沙俄不承认清朝政府是合法政权C.清政府行使的是中国主权D.解决国际争端只能用国际公认的国号-高二历史
为了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把全国分成若干区域,进行分级管理,这是行使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形式之一。根据你的理解,以下制度中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是()A.宗法制B.郡县制C.行省-历史
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①承宣布政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儿干都司④都指挥使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注:《大诰》明法律,内容为严惩官民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考也要考《大诰》。——《中国法律史》材料二: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历史
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①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②由中俄双方平等协商解决③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④库页岛属中国得到法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高二历史
下列旨在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的是()①秦始皇实施郡县制②北宋设置通判③明朝初年罢丞相④清朝设立军机处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历史
2004年10月14日胡锦涛与普京会谈并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它标志着中俄两国40年来关于边界问题的谈判和努力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清朝时期,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历史
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和表现②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③内阁本身并无决策权④对皇权起到较大的制约作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历史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高三历史
在孔庙亲书“万世师表”的皇帝是A.秦始皇B.唐太宗C.康熙D.乾隆-高二历史
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是()A.设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B.改变地方行政机构,分散其权力C.加强对中央中枢机构的改革力度D.改变官吏选拔办法-历史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的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从孔庙里迁出。请设想一下,使孟子的那一主张使他大广其火?()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独乐乐,孰如与-历史
康熙在除掉权臣鳌拜后免其一死,避免株连,这一举措A.说明康熙惧怕鳌拜东山再起B.为了避免激怒吴三桂C.稳定了朝廷秩序D.表现出康熙性格懦弱-高二历史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高一历史
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比中国先进B.-历史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都:A.提高了行政效率B.造成统治机构的臃肿C.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高三历史
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④清朝的军机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历史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君臣衣着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材料二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借鉴秦设相之患,相从-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材料二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借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清史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一》
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回答:
(1)材料一、二中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各是怎样?有无本质的区别?为什么?(6分)
(2)材料三认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对此你怎样认识?(6分)
(3)谈谈你对材料四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2分)
答案
(1)态度: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2分)没有本质的区别。(2分)因为重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的。(2分)
(2)职权:隐然执政之府矣。(2分)
认识:这种观点仅仅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军机处是皇权专制的工具这一本质。军机处仅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4分)
(3)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2分)
本题围绕古代中国政治中丞相制度的存废问题展开,材料体现了人们对丞相制度的不同看法。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这些不同的观点来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需要,因此解答此题要注意和时代背景相结合。(2)要注意认真阅读解读材料,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要准确和全面。(3)谈自己的认识要紧扣主题,不要漫无边际。(4)对问题的看法既要看到其表象,更要看到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