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区域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2008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材料二江苏省苏南、苏中-高二地理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区域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2008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材料二江苏省苏南、苏中-高二地理
题目简介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区域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2008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材料二江苏省苏南、苏中-高二地理
题目详情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区域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2008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
材料二 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
小题1: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1分)
小题2: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
,简要评价该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5分)
小题3:图中箭头代表人口和产业转移方向,其中代表人口迁移方向的是
,代表产业转移方向的是
。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发展的影响。(6分)
题型:综合读图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小题1:苏南(1分)
小题2:苏北(1分)
地形平坦;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土壤肥沃;自然灾害频繁(4分,不利必答)
小题3:①(1分);②(1分)
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促进劳动力转业及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
但可能加剧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共4分,有利3分,不利1分)
试题分析:
小题1:直接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小题2:根据表格数据计算,注意比重,应计算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例。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分析,注意评价应从优势和不利条件分析。
小题3: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故人口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苏北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南迁移,故判断①为人口迁移,而产业转移应由经济较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故判断②为产业转移。该类产业转移应为廉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主要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分析,但可以给迁入地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区域地理的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主要自然条件评价内容和影响区域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学会调用课本相关内容迁移分析的基本思维方法。
上一篇 :
该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
下一篇 :
读下面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读珠江水系和珠三角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材料:西气东输二线东段工程于今年6月30日正式投产,这标志着中亚—西气东输二线干线全线贯通送气,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高二地理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之所以迅速提高,是因为当地的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此回答问题。小题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A.郊区城市化-高二地理
(11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说明20世纪80年代外资企业向珠江三角洲转移的原因。(3分)(2)列举城市化对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4分)(3)简要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高二地理
深圳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开放政策B.生产协作条件好C.农业基础好D.矿产-高一地理
(10分)该图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问题。(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2)简述地面沉降的-高二地理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该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高二地理
广佛同城化以后,两地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进行了同城化尝试,据此完成问题。小题1:广佛同城化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A.珠江三角洲-高二地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2008年的冬天,全球经济“寒意”阵阵。各类A经贸洽谈会规模上都不同程度地缩了水,成效自然也要打不小的折扣。而带有明显“双转移”(所谓“-高二地理
(4分)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现在花卉、蔬菜、水果和塘鱼等高产农业发展迅速。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分析回答:(1)图示的地理事物发展过程被称为,此现象在该地-高一地理
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问题。小题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B.阶段I工业化进程速度比城市化快C.该国可-高二地理
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2题。小题1: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A.①B.②C.③D-高二地理
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地形的阻隔B.水源不足C.夏季气温高温多雨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高二地理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倡导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地区,从全局上看主要是为了:A.利用西部地区的大量富余的劳动力B.提供西部地区所需要的大量建设资金C.向-高二地理
提出“泛珠三角”的重大意义在于()①发挥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②拓宽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腹地,推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③营造区域经济的多赢局面,形成综合的竞争实力④打造-高二地理
该图是我国两个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1)图中B地区引进外资的主要区位优势是。(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发展工业的限制性因素是-高二地理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问题。小题1: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正确的是()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高二地理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与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体现本国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附程度。小题-高三地理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高二地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B.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D.劳动-高二地理
读我国两个重要的三角洲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1)A图所示三角洲地区:①城市(填代号)是我国最大城市。(1分)②本区农业发展不利的气象灾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结合该图,回答问题。(6分)小题1: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2分-高二地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能率先发展起来的关键是地理位置优越。-高二地理
(60分)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2010年11月12日晚上8点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海心沙岛精彩开幕。材料一据报道:广州亚运会体育场馆及重要配套项目投入60.15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高三地理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5,完成2题。小题1:目前,影响环渤海-高一地理
北海、钦州、防城港是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4分)资料一:见图1。资料二:见表1。资料三:见图2。资料四:见图3。(1)与铁路和-地理
(12分)该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1)自1990年至2001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4分)(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高三地理
(26分)长三角和珠三角(双三角洲)是我国两个重要经济区,阅读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双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材料二:双三角洲地区基本情况(2007年)城市群土地-高三地理
读图7“某省城市、工业相关数据统计图”,完成问题。小题1: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工业化的主要表现是A.工业人口增加B.工业地域扩大C.工业产值增加D.工业产值比重减少小题2:图中可以-高二地理
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10分)(1)据图11.1回答,珠三角在工业化第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为什么是轻工业?。珠三角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高二地理
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区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经济区-高二地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面左图为京沪高铁线路示意图。右图为天津滨海新区示意图。材料二:耗水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至地表水体-高三地理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此回答26—27题。小题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高二地理
北京时间2010年10月31日20时10分,上海世博会举行闭幕式。此次世博会自5月1日开幕以来,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前来参展,累计吸引参观者超7300万人次,刷新了多项世博会-高二地理
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阶段(1979—1990年)的主导产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B.第一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承接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一地理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所谓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高一地理
该图是“某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26~28题。小题1:该省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①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②矿产资源短缺,能源匮乏③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低-高二地理
下面几种区域城市化典型模式中属于珠江三角洲的是A.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C.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高二地理
下列关于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B.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C.工业化扩展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D.工业化-高二地理
201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30年来深圳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图为1980—2008年深圳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主要区位-高三地理
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近年来,珠三角部分-高三地理
(7分)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上海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图示意上海市“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建设的六大重点项目。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高一地理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读“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回答第问题。小题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高二地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西三角经济圈”是指重庆联合成都和西安,建立以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大经济实体。该区域大-高三地理
图5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A.①一--城市人口比重B.②一--第二产业产值比重C.③一--高二地理
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条件的是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B.地理区位优势C.矿产资源丰富D.国家改革开放政策-高二地理
(28分)酝酿已久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已于2010年12月获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雾,是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近地面的空气冷却后-高三地理
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利条件的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D.全国最大的侨乡-高二地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华网北京2011年10月29日电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9日2时54分,甲附近海域(南纬14.5度、西经76.0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高三地理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2009年12月11日《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公布。规划设计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及雅安名山乐山峨眉山市及夹江县等51个区(市)县,-高三地
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2011年春节刚过,年逾一年的“用工荒”再袭沿海省市。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哪些产-高二地理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区域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2008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材料二江苏省苏南、苏中-高二地理
题目详情
材料一 2008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
材料二 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
小题1: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1分)
小题2: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 ,简要评价该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5分)
小题3:图中箭头代表人口和产业转移方向,其中代表人口迁移方向的是 ,代表产业转移方向的是 。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发展的影响。(6分)
答案
小题1:苏南(1分)
小题2:苏北(1分)
地形平坦;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土壤肥沃;自然灾害频繁(4分,不利必答)
小题3:①(1分);②(1分)
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促进劳动力转业及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
但可能加剧资源、生态和环境压力(共4分,有利3分,不利1分)
试题分析:
小题1:直接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小题2:根据表格数据计算,注意比重,应计算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例。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分析,注意评价应从优势和不利条件分析。
小题3: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故人口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苏北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南迁移,故判断①为人口迁移,而产业转移应由经济较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故判断②为产业转移。该类产业转移应为廉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主要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分析,但可以给迁入地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区域地理的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主要自然条件评价内容和影响区域人口迁移和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学会调用课本相关内容迁移分析的基本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