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高一历史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四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材料五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经济形态?该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归纳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者的处境。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的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材料五中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农业政策?春联三中的政策实质是什么?
(5)材料五春联二中的政策真的“暖人心”吗?结合农村中的重大改革,你认为农业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四川省期中题
答案
(1 )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基本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 )处境:自耕农生活艰辛,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政暴敛而破产。
(3)变化:丝茶出口大量增加,部分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政策: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5)没有。制定政策必须依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要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应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
上一篇 :
国外媒体评价中国20世纪70年代
下一篇 :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城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农村改革的侧重点是[]A.改革产品分配旧体制,强调按劳分配B.改革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强调自主经营C.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强-高一历史
1979年,在安徽玉明公社的一个社员家中贴出了一幅对联,上下联是“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是“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A.人民公社化挫伤了农民-高一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高一历史
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在凤阳县小岗村,胡锦涛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高一历史
有人把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加速点,其理由有①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②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确立进一步深化-高三历史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高三历史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至2008年又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这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高一历史
1983年,以土地“集体所有、分户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长沙县轰轰烈烈推行。62岁的农民自球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自己和周围的农户放开了手脚发展农业生产-高一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下列事件中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高三历史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高三历史
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A.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C.克服分配上平均主义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高一历史
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B.后者是为了纠正前者的错误C.是为了发-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中共中央主席-高一历史
下列两幅图片展示了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两次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革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③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④都改变了所有制形-高一历史
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有这样一副对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高一历史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历经多次调整,其中叙述正确的是[]A.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土地私有制B.农业合作化运动扩大了农民对土地支配权C.人民公社化运动符合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高一历史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源自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签汀的全国第一份承包合同书乙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高三历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管理模式②克服平均主义③解放生产力④全面改变所有制性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高一历史
20世纪60年代山东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A、人民公社化B、大跃进运动C、农业合作化D、家-高二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A.江苏、山东B.安徽、四川C.安徽、福建D.广东、四川-高一历史
1978年中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哪里开始[]A.沿海B.工业C.农村D.城市-高一历史
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此表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高一历史
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高三历史
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l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①农村逐步实行-高三历史
以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表述不正确的是[]A.召开于1978年底B.使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C.作出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一历史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左”倾错谩得以根本纠正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C、-高三历史
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有这样一副对联:“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高一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A、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最大变革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高一历史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高三历史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1978年安徽凤阳的民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体现了包干到户的优点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高一历史
有一首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民谣反映了[]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乡镇企业的崛起C.农业-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11975-2007年财政收入图21978年和2007年城乡结构图3村民参加农村基层干部海选图4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材料二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诗-高一历
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述最为准确的是[]A.是性质完-高一历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在[]A.沿海B.内地C.城市D.农村-高三历史
“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1950年的土地改革B、国有企业改革C、人民公社化运动D、-高三历史
2008年9月底,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小岗村考察期间指出:将允许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世界近现代史中,哪些国家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规模经营有-高三历史
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秘密签订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A.我国农村的土地-高一历史
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的一幅春联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说明了[]A.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B.旧中国农民悲-高一历史
《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高一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是: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现代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高三历史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欧盟与它的主要区别在于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B.都推动了区域内政治-高三历史
2009年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谈到对中国经济的印象时说:“我最了解的中国还是在过去的10年里,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是转换的阶段……在国家实现繁荣的同时,使如此多的中国人脱离了贫-高三历史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次创业高潮的动因分别是A.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高三历史
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企业自主权的扩大B.开放搞活政-高三历史
“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出当时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B.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C.国家计划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高一历史
1980年,中国内地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俺愿种啥就种啥。”这位老农用朴素的语言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高一历史
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其“关键”的涵义不包括A.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B.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要求中国融入世界C.非公有制经济已占主导地位D.国内针-高二历史
下列各项不能准确表述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的是A.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B.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程度的限制C.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倾向-高一历史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土地-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2)根据材料三归纳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者的处境。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的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材料五中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农业政策?春联三中的政策实质是什么?
(5)材料五春联二中的政策真的“暖人心”吗?结合农村中的重大改革,你认为农业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2 )处境:自耕农生活艰辛,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政暴敛而破产。
(3)变化:丝茶出口大量增加,部分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政策: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5)没有。制定政策必须依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要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应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