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圈地运动之初,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为此,英国政府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后来在1601年,英国政府又通过了著名的-高二历史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圈地运动之初,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为此,英国政府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后来在1601年,英国政府又通过了著名的-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圈地运动之初,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为此,英国政府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后来在1601年,英国政府又通过了著名的-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圈地运动之初,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为此,英国政府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后来在1601年,英国政府又通过了著名的伊丽莎白法即“旧济贫法”,为失地农民创造了多种就业的方式。到1834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新济贫法”。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二战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以吸纳从农村中分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③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产业人才。日本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马克继《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材料三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开放和建立经济特区,吸引了大批民工。广东省成为四川省第一劳力输出大省,最高峰时曾达到500万,占四川民工省外输出的80%以上。四川省内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及四川省内城镇化进程加快,也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据统计,四川城乡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由1990年的12.3%上升到2003年的28.6%,其中大部分就业岗位由农民进城人员取得。
——郭正模《近期四川向珠三角地区劳力输出的趋势、问题与对策》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二,比较分析英、日两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8分)并结合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政策对英、日两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2)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四川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识。(11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不同特点:英国主要采用暴力和强制方式,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日本则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安置。(8分)
主要影响:英国圈地运动等措施促进了英国农村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本的利农政策使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最终使日本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末跃居世界第二位。(6分)
(2)认识:原因——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第三产业的发展。(4分)影响: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合城市化进程;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社会压力;有利于农民致富和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民工进城或返乡,给国家也带来了交通和社会治安等问题。(7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英国政府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可以提炼出答案要点:英国主要采用暴力和强制方式,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日本政府......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产业人才、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可以提炼出答案要点:日本则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安置。重点是答对日本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一定要知道好的政策必然会出现好的影响。
(2)对四川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识,一是要认识到为何要转移到东南沿海,二是要认识到转移到东南沿海所产生的影响,本题以“四川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来考查整个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特别是“大量农民工进城或返乡,给国家也带来了交通和社会治安等问题”这个要点是必须要答的。
上一篇 :
当今经济全球化是与知识经济,尤
下一篇 :
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高三历史
从1945年到1951年,英国艾德礼政府先后通过8个国有化法令,将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国有化。政府加强了对财政、金融-历史
最早提出“新经济”概念杂志是[]A、B、C、D、-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革命,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学流派,有人认为该流派就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高二历史
18世纪初一位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预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这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他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高三历史
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升到-高三历史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仅用十多年时间就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阿登纳政府采用了一种适合本国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通常被称-高一历史
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生了一些特别的变化……”企业合并后的使用电视优势得到了充分发展,尤其是在微处理器、激光、光纤和人造卫星技术等-高三历史
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高三历史
依据下图和所学历史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B.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C.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历史
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物质生产部门,其意义在于①有利于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②促进经济竞争力③能够拓展经济活动领域④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A.①-高三历史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1935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的重心是[]A.救济B.复兴C.改革D.国际事务-高三历史
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主要原因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植C.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实施D.各国有较好的-高三历史
《资本主义4.0:一种新经济的诞生》的作者卡列茨基认为,面对经济危机,民众普遍认为:未来会——也应该——比过去更美好。自1825年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历了三次较大变革-历史
为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②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A.①③④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历史
下图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对图表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此图数据是美国财政赤字变化的情况②1933年数额最大主要是由美国的经济危机导致的③1933-1937年数字逐渐下降主要是因为罗-高二历史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在低失业、低通货膨胀和低利率的条件下,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3.5%,突破了此前20多年美国经济增长率2.2%-2.5%的速度极限。1996-高一历史
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高三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寻找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下列国家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是A.美国B.英-高一历史
德国大众公司原本是一家l00%的国有企业,后来把股票按面值金额的80一90%出售给职工和国内公众,每人不得超过5%的股票,目前大众公司70万个小股东占有公司80%的股票,其余在国-高三历史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威尔逊先后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对40多家公司提起了诉讼。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烟草托拉斯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均被迫解散,政府通过宪法-历史
以下对知识经济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B.它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的特点C.它具有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D.它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观念更加注重速度和数-高三历史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有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②资本的社会化③“新经济”出现④福利制度的逐步建立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历史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的“现代增长模式”是指①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②依-高三历史
维多利亚女王从18岁起执掌政权,统治了英国整整63年(1837-1901)。维多利亚时代也是英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和最令人难忘的一个时代。下列内容与这一时代无关的是A.“日不落帝国”的-高一历史
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高一历史
2013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说“(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就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高三历史
下面是1950~2010年世界部分国家城市化率变化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使美国城市化增长率居世界领先地位B.21世纪以来马来西-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所有者年份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金融机关其他国内法人外国法人个人-高一历史
美国《商业周刊》曾把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长达1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关于“新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基本上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②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高一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A.依靠外国资本的资助B.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C.国家政权保护经济的发展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不-高一历史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十分注重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民生问题。他们号召“让每个人都成为股东”。该主张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凯恩斯主义”B.“经营者革命”C.“人民资本主义”D.建设“社-历史
1945—1948年间,英国颁布和实施了《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民保险法》和《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法案。这反映英国A.优先发展煤炭工业B.建立社会福利制度C.重视提高国有化程度D.加-高三历史
带着诗意地生存,有着尊严地离去。二战后,与同性恋合法化一样,安乐死,也日渐成为西方不少病患的愿望,它越来越成为沉重而严肃的公共话题,甚至影响到政党政治。战后,安乐-高一历史
下表为«1972年至1985年中美贸易状况表»,对下表内容解读不当的是时间美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1972年60321975年3041561980年375
1982年里根向国会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这个计划概括地说,即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取消不利于工商业自由发展的规章约束,被人们称之为“里-历史
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高一历史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一种称之为“新经济”的经济形式,这一经济的主要产业是[]A.传统农业B.新型农业C.高科技生物工程D.信息技术-高二历史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其最突出的表现是[]A.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普遍发展C.政府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D.新兴工-高二历史
20世纪初,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发生了新的变化。英国学者贝弗里奇认为:“失业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和国家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品行的问题。”这种思想属于()A.重商主义B.自-高一历史
今天的日本丰田公司不是丰田家族独家经营,它是由无数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在经营。这种变化体现了A.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B.资本的社会化C.福利制度的建立D.实现企业国有化-历史
英国《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国家战争’——纳税人不惜用示威骚乱逼迫政府,要为他们的人生负-高三历史
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上大部分经济生活包罗在政府权限之内”。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B.强-高一历史
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70年代,欧美出现“福利国家”;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高三历史
下表是1931~1966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欧美主要国家获奖人数统计。由此可见[]A.美国教育快速发展B.美国科技水平领先C.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D.知识经济在美国初显端倪-高三历史
有人曾举例说,“新经济”就是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他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新经济”就是华盛顿一家纺织公司,它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高一历史
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高一历史
二战后西方国家注重经济模式的创新,强调“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该经济模式的特点是A.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宏观调控-历史
下列对美国“新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是:[]A.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改变B.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不再占据支配地位C.美国消除了贫困问题D.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圈地运动之初,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为此,英国政府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后来在1601年,英国政府又通过了著名的-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在圈地运动之初,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为此,英国政府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后来在1601年,英国政府又通过了著名的伊丽莎白法即“旧济贫法”,为失地农民创造了多种就业的方式。到1834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新济贫法”。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二战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以吸纳从农村中分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③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产业人才。日本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马克继《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材料三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开放和建立经济特区,吸引了大批民工。广东省成为四川省第一劳力输出大省,最高峰时曾达到500万,占四川民工省外输出的80%以上。四川省内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及四川省内城镇化进程加快,也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据统计,四川城乡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由1990年的12.3%上升到2003年的28.6%,其中大部分就业岗位由农民进城人员取得。
——郭正模《近期四川向珠三角地区劳力输出的趋势、问题与对策》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二,比较分析英、日两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同特点。(8分)并结合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政策对英、日两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6分)
(2)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四川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识。(11分)
答案
主要影响:英国圈地运动等措施促进了英国农村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本的利农政策使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最终使日本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末跃居世界第二位。(6分)
(2)认识:原因——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第三产业的发展。(4分)影响: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合城市化进程;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社会压力;有利于农民致富和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民工进城或返乡,给国家也带来了交通和社会治安等问题。(7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英国政府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可以提炼出答案要点:英国主要采用暴力和强制方式,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日本政府......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产业人才、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可以提炼出答案要点:日本则采取温和的政策引导,注重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安置。重点是答对日本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一定要知道好的政策必然会出现好的影响。
(2)对四川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识,一是要认识到为何要转移到东南沿海,二是要认识到转移到东南沿海所产生的影响,本题以“四川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来考查整个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特别是“大量农民工进城或返乡,给国家也带来了交通和社会治安等问题”这个要点是必须要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