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李悝“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相当于今31市亩),岁收一石半。(指亩产粟1.5石。)”“……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国-高三历史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李悝“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相当于今31市亩),岁收一石半。(指亩产粟1.5石。)”“……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国-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李悝“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相当于今31市亩),岁收一石半。(指亩产粟1.5石。)”“……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国-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李悝“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相当于今31市亩),岁收一石半。(指亩产粟1.5石。)”“……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农战篇》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吕氏春秋·上农》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2分)提炼材料信息分析小农与国家的关系。(不得摘抄原文)(6分)
材料二 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看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胜过科技的革新,他们担心科技革新会带来令人不安的变革。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充足和稳定的技术工人保证了劳动力的来源,这一点对革新也起不到促进作用。当雇主想要提高产量时,会发现雇佣更多的工人比投资技术要节省成本。在短期内,这种战略维持了中国的相对繁荣,并使大部分人口得以就业。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中国没能跟上欧洲人的技术水平,而后者在18世纪中期开始了令人震惊的技术革命。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材料二中,杰里·本特利认为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看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胜过科技的革新。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说明。(6分)
材料三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两国发展差异转变的主要因素。(10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模式:小农经济(或封建自然经济)。(2分)
关系:小农是国家的财政来源;小农是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的主要来源;小农的普遍存在有利于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6分)
(2)同意。(1分)明朝内阁制的设立,强化了专制政权;清朝设置军机处,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清代施行文字狱,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5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状况:1700年至1820年中国领先世界,1820年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分)
因素: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英国近代科技世界领先,中国科技水平落后;英国对外实行殖民扩张政策,海外贸易发达,中国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或海禁政策),经济保守封闭;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英国人通过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中国人受八股取士、文字狱的影响而思想保守封闭。(任4个方面8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汉书”“商君书”“吕氏春秋”等信息,再依据史实可判断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由材料中的“农伤则国贫”“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等信息,可得出两者的关系是小农是国家的财政来源;小农是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的主要来源;小农的普遍存在有利于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政治上设立内阁、军机处等都加强君主专制,思想上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清代施行文字狱,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在政策上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由此分析得出同意杰里·本特利的观点。
第(3)问,主要考查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由材料中“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19世纪的前70年里”“ 1820年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等信息可得出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为1700年至1820年中国领先世界,1820年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两国之间的差异可以分别从两国的政治、经济、政策、思想教育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上一篇 :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趋至巅峰
下一篇 :
2012年11-12月,某历史学习网站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新浪网《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文认为同时期的历史政治人物乾隆与华盛顿谈政见,谈三权分立,双方会吵起来;谈文字狱,双方则有可能会打起来。两人的政见差异从文明史观的视角看源-高三历史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高一历史
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A.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B.丞相贪婪暴戾,扰乱朝纲C.厂卫特务机构设置后,丞相失去了存在的意义D.丞相平庸无能,形同虚设-高一历史
右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请回答下列问题(1)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旁的“炮”出现最早不会早于中国什么朝代?(2)作为封建时代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历史
黄宗羲在《原法》中说:“后世之法……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故其法不得不密。”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高三历史
《明实录》记载:“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敢有私下诸藩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朝“命使出疆,周于四维,足履其境者三十六人,声闻于耳者三十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初海禁政策A.只-高三历史
明朝废除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A.厉行思想专制B.健全地方职能C.监视管理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高一历史
亚里士多德说:“谁说应该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下列不能体现此思想的是()A.雅典公民大会B.英国议会C.明朝内阁D.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叶凤毛《内阁小记·自序》材料二: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历史
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高三历史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表明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B.加强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清王朝的-高三历史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材料描述的这一部门指的是A.秦A.代的三公B.元代的中书省C.唐代的三省D.明朝的内阁-高一历史
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主要用意在于()A.强调-高二历史
清朝皇权日益强化,其主要表现是设立。A.中书省B.六部C.军机处D.内阁-高一历史
读图,它是一页残缺的课堂笔记。该笔记反映的制度最早出现于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高二历史
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B.张居正擅权专恣,加重明朝政治腐败C.明-高一历史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高一历史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高三历史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春秋战国时的监察使由御史兼有。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高三历史
《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国-高三历史
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皇帝称号明成祖明仁宗明宣-高三历史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高一历史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高三历史
某皇帝曾经“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一机构后来发展为参与朝政决策的重要机构。这位皇帝是A.唐太宗B.清雍正帝C.明成祖D.明太祖-高一历史
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高一历史
(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清朝)康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几百年欧洲每个世纪-高三历史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最快活?”有的说:“金榜题名。”有的答:“功成名就。”朱元璋不以为然,当大臣万钢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随后对其委-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A.康熙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B.最初的职能主要是处理军务和其他政务C.军机大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D.办事效率较高,但决策封闭的特征更明显-高三历史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丞相制度早在-高一历史
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①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②废除丞相,以-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C.军机大臣只是跪奏笔录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高一历史
《清史稿》记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可见设置军机处最主要的意图是[]A.强化君主专制B.提高行政效率C.处理民族事务D.-高一历史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B.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突出表现-高一历史
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高三历史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高一历史
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是:①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大臣③皇帝可以自行裁决军国大事④皇帝可以避免决策失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③-高一历史
明代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高一历史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浅议西周分封制》B.《谈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B.《简议中国-高一历史
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A.顺治帝时B.康熙帝时C.雍正帝时D.乾隆帝时-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清朝设置的军机处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A.简:机构精简B.速:办事效率高C.开:决策开放性强D.专:皇帝乾纲独断-高一历史
关于清朝的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B.军机处工作效率高C.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D.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高一历史
明代在省级最高行政机构专门设有负责监察的机构是A.都察院B.监察御史C.“科道”D.按察使司-高一历史
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2.接折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3.见面-高三历史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由六部分理朝政的举措是为解决A.地方割据问题B.丞相与六部尚书的矛盾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挽救封建制衰落的问题-高一历史
在我国辽阔天地上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某城市襟江带河,依山傍水,索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曾是“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该城市是A.开封B.杭州C.洛阳D.南京-高三历史
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它()A.皇权专制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决策失误B.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C.官僚机构的-高一历史
下列历史事件与雍正皇帝有关的是()①废除“丞相”制度;②设立“内阁”;③设立“军机处”;④推行“密折制度”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④-高一历史
中国古代某朝皇帝诏书中写道:“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广洋、御史大夫陈宁昼夜淫昏……因是发露,人各伏诛。特诏天下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该皇帝为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高三历史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他指的制度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唐代三省制度C.明代的内阁制度D.清代的军机处-高一历史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尺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李悝“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相当于今31市亩),岁收一石半。(指亩产粟1.5石。)”“……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国-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战国李悝“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相当于今31市亩),岁收一石半。(指亩产粟1.5石。)”“……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农战篇》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吕氏春秋·上农》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2分)提炼材料信息分析小农与国家的关系。(不得摘抄原文)(6分)
材料二 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看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胜过科技的革新,他们担心科技革新会带来令人不安的变革。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充足和稳定的技术工人保证了劳动力的来源,这一点对革新也起不到促进作用。当雇主想要提高产量时,会发现雇佣更多的工人比投资技术要节省成本。在短期内,这种战略维持了中国的相对繁荣,并使大部分人口得以就业。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中国没能跟上欧洲人的技术水平,而后者在18世纪中期开始了令人震惊的技术革命。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材料二中,杰里·本特利认为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看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胜过科技的革新。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说明。(6分)
材料三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两国发展差异转变的主要因素。(10分)
答案
(1)模式:小农经济(或封建自然经济)。(2分)
关系:小农是国家的财政来源;小农是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的主要来源;小农的普遍存在有利于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6分)
(2)同意。(1分)明朝内阁制的设立,强化了专制政权;清朝设置军机处,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清代施行文字狱,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5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状况:1700年至1820年中国领先世界,1820年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分)
因素: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英国近代科技世界领先,中国科技水平落后;英国对外实行殖民扩张政策,海外贸易发达,中国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或海禁政策),经济保守封闭;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英国人通过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中国人受八股取士、文字狱的影响而思想保守封闭。(任4个方面8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汉书”“商君书”“吕氏春秋”等信息,再依据史实可判断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由材料中的“农伤则国贫”“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等信息,可得出两者的关系是小农是国家的财政来源;小农是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的主要来源;小农的普遍存在有利于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政治上设立内阁、军机处等都加强君主专制,思想上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清代施行文字狱,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在政策上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由此分析得出同意杰里·本特利的观点。
第(3)问,主要考查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由材料中“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19世纪的前70年里”“ 1820年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等信息可得出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为1700年至1820年中国领先世界,1820年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两国之间的差异可以分别从两国的政治、经济、政策、思想教育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