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复克先基。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材料三:2003年12月7日-九年级历史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复克先基。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材料三:2003年12月7日-九年级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复克先基。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材料三:2003年12月7日-九年级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复克先基。
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2003年12月7日,温家宝总理访美时,谈到两岸关系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
材料四: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一个中国的原则。
(1)材料一中的“荷夷”指的是什么?本诗的作者是从“荷夷”手中收复了台湾的民族英雄,你知道他是谁吗?(2分)
(2)材料二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具体指什么事件?后来台湾又是怎样曾经回归祖国的?(4分)
(3)材料三中“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指什么局面?我国政府提出的解决这一局面的基本方针是什么?(3分)
(4)结合材料四谈谈祖国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一个?(2分)
题型:改错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荷兰殖民者,郑成功。(2分)
(2)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2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归还台湾。(2分)
(3)台湾与祖国长期分离。(1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4)有利因素:《反分裂国家法》的制订;“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同种同源;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强等。(任答2点,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分)不利因素:外来势力的干涉;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等。(1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台湾于祖国大陆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如下:
(1)根据材料一中的“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复克先基。”信息集合所学知识,荷夷指荷兰殖民者,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
(2)材料二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根据所学知识,割台湾指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1985年,《马关条约》签订,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和附属岛屿给日本,后来,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3)材料三中的“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根据所学知识,“国之大殇”是指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要求学生回答祖国和平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各一个,根据所学知识,有利因素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同宗同源等等,不利因素是台独分子,国际反华势力,有利和不利因素任答一个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能力,该题跨度大,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多,需要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要有整体的把握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才能解答,历史上的国共合作,合则双赢,分则不利的事实警示着两岸同胞,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现阶段,加强联系,加强合作,是当务之急。
上一篇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5年,有人
下一篇 :
90年代成立了____________和__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启动海上直航、空中直航和直接通邮。“大三通”的基本实现①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②能够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③有利于实现两岸的繁荣稳定④能够-九年级历史
2011年6月1日,黄公望先生的《富春山居图》分散于海峡两岸360年后终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实现合璧,这场海峡两岸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在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实现台湾-九年级历史
2010年6月29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举行第五次领导人会议,双方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①使两岸人民彼此的感情更融洽-九年级历史
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简称“海研会”)于2011年12月23日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展望21世纪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九年级历史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海峡两岸在经济上初步形成了_____局面。[]A.激烈竞争B.相互促进、互补互利C.互不往来D.经济一体化-八年级历史
一位同学为表达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情,绘制了下面这幅标题为《回来吧,就缺你了!》的画。正朝母亲奔跑过来的小朋友代表[]A.香港B.台湾C.澳门D.海南-九年级历史
阅读材料: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觞。——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请回答:⑴此诗-八年级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跨越56年时空,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成功起航。2006年两岸春节包机圆满结束,两岸12家航空公司共飞行了72个航班班次,运送台湾居民及台商眷属27276人次。-八年级历史
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是()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C.坚持不动用武力的原则D.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原则-八年级历史
2014年,人们期待“习马会”推动两岸关系的新突破。27年前打破海峡两岸38年的隔绝状态的历史事件是()A.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B.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C.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九年级历史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毛泽东说此话针对的是[]A.西藏B.香港C.澳门D.台湾-八年级历史
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就两岸海运直航、平日包机、邮政、食品安全等四项议题签署了协议,开启了两岸“大三通”时代。这将有利于①两岸关系-九年级历史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这种分离的状况,海峡两岸达成的共识是[]A.坚持一个-九年级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八年级历史
大陆熊猫“团团”“圆圆”已在台湾适应了台湾生活,成为台湾民众的“开心果”。实现两岸人民真正“团圆”的基本方针是()A.建立爱国统一战线B.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坚持一个中国-八年级历史
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达成B.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的提出C.台湾-九年级历史
具历史意义的“张(志军)王(郁琦)会”于2014年2月11日在江苏南京登场,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主管大陆事务的官方机构首度正式接触,目的是维护两岸和平发展的局面。这一历史性会晤-九年级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于台湾问题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是()A.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B.一个中国原则C.军队统一整编D.“一国两制”-八年级历史
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九年级历史
2014年2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强调,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两岸关系的基本方针-九年级历史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2年达成的重要共识是[]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两会会谈协议D.两-八年级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请回答:(1)这段话反映出为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什-八年级历史
被火烧断为两截的元朝名画《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浙江和台湾。今年5月,大陆将画的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合并。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九年级历史
自古以来,台湾地区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任何试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人,必将遭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迎头痛击。这是因为[]A.台湾是13亿中国人民-八年级历史
(11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材料三2010年1月1日-九年级历史
2002年4——5月,台湾及马祖一带发生严重旱灾,台湾同胞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5月4日,福建省福州市在自身缺水的情况下,已向马祖运送2300吨自来水,为马祖同胞缓解了燃眉之急-八年级历史
海峡两岸同胞对国共再次握手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期待。2008年5月28日,国共两党领导人胡锦涛与吴伯雄举行了会谈,就促进两党关系改善和发展达成广泛共识。这次“胡吴会谈”①符合-八年级历史
2009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并同他举行会谈,双方都认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坚持()A.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方-八年级历史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台湾比港、澳享有的更大权利是[]A.社会制度不变B.生活方式不变C.法律基本不变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八年级历史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强调: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不可能改变。海峡两岸就“一个中国问题”达成共识是在()A.1987年-九年级历史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于佑任的诗作-九年级历史
2010年10月22日,全国政协成立了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办公室,届时将隆重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等纪念活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则表示,支持两岸各界共同举办-九年级历史
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C.“汪辜会谈”达成的共识D.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八年级历史
中国台湾网2009年8月16日消息:截至15日晚间最新统计,“莫拉克”台风造成台湾124人死亡、56人失踪、45入受伤。15日还是部分不幸罹难者的“头七”,亲人对逝者哀悼让人心碎。台湾-八年级历史
下边是题目为‘‘回来吧,就缺你了!”的漫画。画中的“母亲”怀抱中有两个“孩子”,正等待另一个“孩子”回来。被等待的“孩子”应是[]A.西藏B.香港C.澳门D.台湾-八年级历史
台湾著名作家于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指导我国解决“乡愁”问题的政策是()A.实-八年级历史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台湾比港、澳享有的更大权利是()A.社会制度不变B.生活方式不变C.法律基本不变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八年级历史
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是A.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B.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进程的八项主张C.“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D.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九年级历史
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构想;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达成共识。-八年级历史
台湾著名作者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A、不放弃武力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民族区域自治D-八年级历史
1993年“汪辜会谈”最终签署了海峡两岸长期和平共处的协定。[]-九年级历史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这种分离的状况,海峡两岸达成的共识是A.坚持一个中-九年级历史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26年前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被打破。这一年是A.1949年B.1976年C.1978年D.1987年-八年级历史
以下正确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海关系发生的变化有①外国反华势力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②台湾当局逐步背弃一个国家的原则③台湾当局鼓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④台湾从中-八年级历史
江泽民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中包括: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A.放弃使用武力B.不承诺使用武力C.承诺放弃使用武力D.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八年级历史
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八年级历史
2009年,海协会、海基会两会领导人第三次会谈在南京举行。“两会”曾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的时间是()A.1987年B.1992年C.1993年D.1997年-八年级历史
下列关于中国政府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B.于1949年提出C.台湾可以保留军队D.实行“一国两制”-八年级历史
针对台湾当局“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中央政府的反应是[]A.宣布断绝与台湾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往来B.向联合国投诉“台独”分子C.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开-八年级历史
被火烧断为两截的元朝名画《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浙江和台湾。2011年,大陆将画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合并,并展出。这是该画被分开360多年后首次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八年级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复克先基。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材料三:2003年12月7日-九年级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复克先基。
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三:2003年12月7日,温家宝总理访美时,谈到两岸关系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
材料四: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一个中国的原则。
(1)材料一中的“荷夷”指的是什么?本诗的作者是从“荷夷”手中收复了台湾的民族英雄,你知道他是谁吗?(2分)
(2)材料二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具体指什么事件?后来台湾又是怎样曾经回归祖国的?(4分)
(3)材料三中“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指什么局面?我国政府提出的解决这一局面的基本方针是什么?(3分)
(4)结合材料四谈谈祖国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一个?(2分)
答案
(1)荷兰殖民者,郑成功。(2分)
(2)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2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归还台湾。(2分)
(3)台湾与祖国长期分离。(1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4)有利因素:《反分裂国家法》的制订;“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同种同源;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强等。(任答2点,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分)不利因素:外来势力的干涉;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等。(1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台湾于祖国大陆关系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如下:
(1)根据材料一中的“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复克先基。”信息集合所学知识,荷夷指荷兰殖民者,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郑成功。
(2)材料二中的“去年今日割台湾”根据所学知识,割台湾指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1985年,《马关条约》签订,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和附属岛屿给日本,后来,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3)材料三中的“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根据所学知识,“国之大殇”是指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要求学生回答祖国和平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各一个,根据所学知识,有利因素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同宗同源等等,不利因素是台独分子,国际反华势力,有利和不利因素任答一个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能力,该题跨度大,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多,需要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要有整体的把握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才能解答,历史上的国共合作,合则双赢,分则不利的事实警示着两岸同胞,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现阶段,加强联系,加强合作,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