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35÷6=35×______=______37÷314=37×______=______.-数学
35÷6=35×______=______37÷314=37×______=______.-数学
题目简介
35÷6=35×______=______37÷314=37×______=______.-数学
题目详情
3
5
÷6=
3
5
×
______=______
3
7
÷
3
14
=
3
7
×
_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class="stub"3
5
÷6=
class="stub"3
5
×
class="stub"1
6
=
class="stub"1
10
;
class="stub"3
7
÷
class="stub"3
14
=
class="stub"3
7
×
class="stub"14
3
=2;
故答案为:
class="stub"1
6
、
class="stub"1
10
;
class="stub"14
3
、2.
上一篇 :
接触法生产H2SO4的过程中,对废
下一篇 :
100千克盐水中含盐4千克,那么盐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将90%H2SO4溶液和10%H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A.小于50%B.大于50%C.等于50%D.不能确定-高一化学
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SO2的性质。实验时向Na2SO3固体上滴几滴浓硫酸,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所做的解释不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现象解释ABaCl2溶-高三化学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B.正常雨水的PH等于7,PH小于7的雨水就是酸雨C.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溶液受-高一化学
(14分)工业生产中含硫废水的排放会污染环境,需要对含硫废水进行处理与利用。(1)某制革厂含硫废水中主要含有物是Na2S。①测得该废水溶液pH=12,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溶液呈碱性的-高三化学
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化学
(19分)下表是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有关内容:(1)上述气体中,从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的角度看,明显不同于其他气体的是,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表中所列实验原-高三化学
27÷2=17,56÷6=5______.-数学
4小时做3个零件,平均做一个零件所需的时间是34小时.______.-数学
在算式67÷a(a≠0)中,当a______时,商大于67;当a______时,商等于67;当a______时,商小于67.-数学
为研究CO2和SO2的有关性质,某学生做如下实验:如图,烧瓶中分别收集的是两种气体,烧瓶内导管口系着瘪气球,向瓶中滴加品红试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高三化学
实验室可用碳酸钠制备少量亚硫酸钠晶体,有关装置如下图所示:将17gNa2CO3溶于80mL水中,分装在C、D两个锥形瓶中,再将25g铜屑放入圆底烧瓶中,将60mL浓H2SO4和10mL水的混合液-化学
g铜与足量浓H2SO4共热时恰好完全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生成L气体,则被还原的H2SO4的量是A.molB.molC.gD.g-高一化学
(8分)利用化学变化的递变规律,常可对某些物质的化学性质作出合理的推测,请判断下列各推测是否合理(填合理、不合理或不一定合理),并说明判断的理由。(1)从红热的铜丝能在氯-高一化学
稀硫酸中加入铜片,无现象,再加入下列某物质后,铜片逐渐溶解,该物质为A.KNO3B.NaClC.FeCl3D.Cu(OH)2-高一化学
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l2混合后,缓慢通入Ba(NO3)2溶液,再滴入品红试液,应发生的现象是A无沉淀生成,溶液显红色B无沉淀生成,溶液显无色C有沉淀生成,溶液显无色D有沉淀生成,-高一化学
在一定体积的18mol/L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硫酸为0.9mol,则浓H2SO4的实际体积A.等于50mLB.大于50mLC.等于100mLD.大于100ml-高一化学
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与SO2反应的是A.Na2CO3溶液B.Na2SO3溶液C.CaCl2溶液D.空气-高一化学
一辆汽车行9千米,用去汽油34升,平均每千米用汽油______升.-数学
向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2S和SO2的水溶液各两份中,分别通入Cl2和O2一段时间。右图表示通入的气体的量与溶液PH关系的曲线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曲线b表示向H2S水溶液-高三化学
如图中,O是大圆的圆心,小圆的周长是大圆的几分之几?()A.12B.13C.14-数学
甲数和乙数的比是4:5,则甲数是乙数的______,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______.-数学
(10分)一定量的浓硫酸与足量Zn充分反应时,有SO2和H2生成。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进行研究。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微热试管A,观察到C、D、E中均有气泡产生;随后气泡量-高三化学
在BaCl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溶液仍澄清;若将BaCl2溶液分盛到两支试管中,其中一支加入硝酸,另一支加入烧碱溶液,然后再通入SO2气体,结果两支试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得-高三化学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活性炭、SO2、Na2O2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原理不同。B.同温同压下,两份相同质量的铁粉,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和稀硝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不相等。C-高三化学
下列有关二氧化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检验SO2气体中是否混有CO2的方法是通入澄清石灰水中B.SO2气体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褪色C.在含BaCl2的氨水中通入少量-高三化学
8里面有______个25,56是512的______倍,______的67是12.-数学
下列关于SO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SO2是硫及某些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B.SO2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C.SO2溶于水后生成H2SO4D.SO2是一种大气污染物-高一化学
(8分)实验室要配制1mol/L的稀硫酸250mL,回答下列问题:(1)需要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mL(2)配制时,必须使用的仪器有(填代号)①烧杯②100mL量筒③20mL量筒④10
34里面有______个316;______吨的45是34吨.-数学
10÷512=______.-数学
将含有amolNa2SO3的溶液跟含有bmolNa2S的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若再加入稀H2SO4,则立即出现浅黄白色硫沉淀。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a∶b>1∶2,生成S和SO2B.若a∶b=1∶2
有A、B、C、D、E五瓶溶液,它们都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的无机试剂。B,C,D都是硫酸盐溶液,现进行如下实验:①A有刺激性气味,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A时产生白色烟雾;将A分别加-高一化学
(4分)浓硫酸在下列用途和现象中所表现的性质是A.沸点高、难挥发B.酸性C.吸水性D.脱水性E.强氧化性用途或现象体现浓硫酸的性质(1)浓硫酸使胆矾变成白色(2)浓硫酸使蔗糖变”黑-高一化学
下列变化的实质相似的是:A.浓H2SO4和浓HCl在空气中敞口放置时浓度均减小.B.SO2和Cl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C.浓H2SO4和稀硫酸与锌反应均生产气体.D浓H2SO4、浓HNO3均可以-高二
比18多60%的数是多少?-数学
计算6÷2310÷151612÷3523÷14916÷3824÷10938÷5856÷7122651÷1334920÷34.-数学
甲数的34等于乙数的37,那么甲数是乙数的47.______.-数学
42比______多16.20吨比______多14吨.-数学
已知药占药水的17,那么药占水的______.-数学
把一根铁丝分成两段,第一段的长度是第二段的4倍,则第二段的长度是这根铁线的15.______.-数学
计算题.12÷4713÷1456÷518.-数学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浓硫酸、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都能将木炭氧化为二氧化碳B.将氢氧化铁胶体与氯化铁溶液分别加热蒸干并灼烧,最终得到的物质成分不同C.向NaClO溶液中通入足量-高三化学
已知Na2SO3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a2SO4,现有一包包装破损的白色Na2SO3固体粉末,为了检验其是否变质,正确的方法是A.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无沉淀,再滴入BaCl2溶-高一化学
下列物质中,既可利用化合反应,又可利用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制取的是A.Al2S3B.Fe2S3C.FeCl3D.CuS-化学
(15分)为研究硫酸的性质,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以下两个实验。实验一: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后,在如图一所示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Fe合金(含有一定量的C),然后,加入少量浓硫酸。-高三化学
27÷914=4÷9=49______.-数学
分数除法算式中,商一定比被除数大.______.-数学
甲数的123倍等于乙数的56,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数学
已知S、SO2、SO3三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2︰4︰5,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0︰5︰4B.5︰4︰2C.2︰4︰5D.1︰1︰1-高一化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硫粉在过量的纯氧中燃烧可以生成SO3B.可以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O2和CO2C.SO2能使酸性KMnO4水溶液褪色,是因为SO2有漂白性D.SO2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只-高一化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35÷6=35×______=______37÷314=37×______=______.-数学
题目详情
答案
故答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