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 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三 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安徽人文讲坛《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提炼推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 专项题
答案
(1)男尊女卑(或妇女社会地位低下)。
(2)①就业机会增加;②受教育机会增加;③追求婚姻自由。
(3)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
(4)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
上一篇 :
20世纪初,中国公路交通发展受到
下一篇 :
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①汽车制造-高三历史
“初犹缓缓,数武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高三历史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下便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令老太后实在难以忍受。这一-高二历史
《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A.鸦片-高三历史
下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高三历史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高三历史
如果你生活在中国近代,你能领会当时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①可以乘轮船到外地经商②可以用电报与亲友联系③可以下载电影《歌女红牡丹》④可以到《申报》上登广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高三历史
小刘今年考入铁路系统高等院校,他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暑假就向你介绍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历史,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兰新、宝成铁路B.20世纪90-高一历史
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是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④引起了人们生-高一历史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高三历史
右图是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高三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出现了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开展B、辛亥革命的影响C、收回利权运动的蓬勃发展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高一历史
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间的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由中国南车集团研制的“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高三历史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高一历史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高三历史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高一历史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A.马车B.轮船C.火车D.自行车-高一历史
《更衣记》中写道: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据此,张爱玲主要强调[]A.近代的旗袍样式发生变革B.西学东渐的局面已经形成-高三历史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1:1889年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比利时银行借款兴建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这条铁路先由政府拨款修建卢沟桥至保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高三历史
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高一历史
假如你要准备写一篇关于“新中国铁路事业”小论文,有下列提纲,其中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发展沿海铁路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C.20世纪末中-高一历史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高一历史
近代在上海创办的报刊杂志有①《申报》②《时务报》③《民报》④《青年杂志》⑤《每周评论》[]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④-高三历史
《盛世危言》指出:“……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高三历史
从环境的角度看,a、b两图中交通工具的主要区别是ab[]A.a火车采用电力作动力,b火车采用煤做燃料B.a火车对环境的影响很小,b火车对环境的影响很大C.a火车外形美观,b火车外形-高二历史
1881年底,有人赋诗赞扬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诗中的通讯手段应是[]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C、有线电话-高一历史
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A.电话B.汽车C.电报D.火车-高三历史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高三历史
通讯手段的革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列强……提出了-高三历史
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图一经历图尔、图三到图四的变化。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图一蒸汽机车图二内燃机车图三高速列车图四磁悬浮列车A.新中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高一历史
以下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有铁路发展概况表。据此,能够说明的信息的是:①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②说明中国人已逐步胜任铁路的独立管理③铁路发展迅速源于辛亥革命掀起的收回路-高三历史
老报人张默在概括《申报》的内容时曾说:“一为谕旨宫门抄等,以备官场之浏览;一为大小考试文章题目,以备学子之揣摩;一为诗词歌曲,以备名流文士之推敲;一为各地盗命火警及一-高一历史
某学生要以“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主题撰写小论文,他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有[]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B、《几何原本》、冯如C、商务印书馆、冯如D、同文馆、利玛窦-高三历史
下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高三历史
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原因是[]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C.国家-高三历史
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高三历史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办。该报称:“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中国女报》辟有《社说》《译编》《文苑-高三历史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A.农业B.工业C.商业D.金融业-高一历史
(广东省[广州深圳中山珠海惠州]2008届第二次六校联考,历史,26)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带来巨大挑战。下列不属于不是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严重问题的是()A.信息泛-历史
2009年,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横空出世。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家。“天河一号”巨型计算机系统-高二历史
据《光荣与梦想》一书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平均每天收到350份要求移居苏联的申请书,有一次该公司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高三历史
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成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大危机。这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有优势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C.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D.经济规律的作用-高一历史
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高一历史
仔细观察下表《1928年4、5、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转引白《经济衰退的历史答案》)表中所反映的占主导地位(流行)的消费方式产生的最主要的消极作-高三历史
下面是1928—1935年美国钢产量变化表。(单位:百万吨)其变化趋势反映出年份19281929193019311932193319341935钢产量5257412614242635A.大萧条沉重打击
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C-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由美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B.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巨大C.为法西斯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D.各主要资本主-高一历史
我国无声电影结束的标志是()A.《定军山》拍摄成功B.《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C.《渔光曲》拍摄成功D.《风云儿女》拍摄成功-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提炼推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①就业机会增加;②受教育机会增加;③追求婚姻自由。
(3)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
(4)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