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自《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尤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识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回答军机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偏难
来源:0114 月考题
答案
(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理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2)机构: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
(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源:皇权专制。
(4)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走向衰落。
上一篇 :
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
下一篇 :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明朝仁宣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专由内阁负责,内阁权力迅速膨胀,其地位已经超过六部。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A、内阁成为行政权力的中心B、内阁权力已经完全合法化-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古代)雅典广场西边矗立着雅典历史上lO位英雄的雕像,雕像基座相当于今天的公告牌,政府的各种政令以及准备提交公民大会审议的法令都要预-高二历史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人,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高二历史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高三历史
明太祖废丞相,雍正帝设军机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高一历史
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高一历史
某电视剧呈现如下情节:关中地区发生旱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诏书,直接送工部和户部执行赈灾。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是[]A、秦朝B、唐朝C、元朝D、明朝-高一历史
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高一历史
某一本历史著作中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内阁大学士为3至6人,皇帝可能对其中一人的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然处于平等的地位-高三历史
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了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高二历史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高一历史
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A.中朝内-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相同点的比较,正确的是[]A、通过选举产生B、是中央行政管理机构C、都对君主负责D、首辅或首相由君主任命-高二历史
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B、明C、汉D、秦-高一历史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由此可见A.明清以前国家制度曾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B.明清时-高三历史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趣-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帝(仁宗)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征)夏税方急,乃御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高三历史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但有些电视剧常常出现违背历史真实的镜头。下列剧情有违历史事实的是①《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②《传奇皇帝朱元璋》中的-高三历史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给百官诉苦。为改变过于劳累的局面,他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中书省B.设立南书房C.设立内阁D.设置殿阁大学士-高一历史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高二历史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巾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高三历史
“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高二历史
下列各项对表中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拟票者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B.最高命令出自拟票官员C.皇帝无权亲见各地官员奏折D.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高三历史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于[]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高三历史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B.唐代的三省制C.元代的中书-高一历史
.“明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至仁宗而后,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从材料可以得出A.明-高二历史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高三历史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A.汉代的中外朝制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C.明代的内阁-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高三历史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汇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高三历史
某校高三文科班同学为了加强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单元的理解和记忆,直观地反映了秦汉以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绘制了四幅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的图表,其中首次体现了削弱-高二历史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应该是[]A.汉代的尚书令B.清代的议政王大臣C.明代的内阁首辅D.唐代-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殿,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明史》-高二历史
亚里士多德说:“谁说应该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下列不能体现其思想的是[]A.雅典公民大会B.明朝内阁C.英国议会D.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高一历史
明太祖在一首诗中写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的做法是[]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高一历史
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高一历史
利玛窦曾这样评价明朝内阁的作用,“我自己亲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这次公开调查的审查官们所做的决定……”“我说看到,是因为所涉及的被判决的人得名单刊为单行本发行全国。-高三历史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宫建筑布局日益合理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高一历史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明朝内阁大堂旧址清朝军机处(1)明、清两朝分别设立上述机构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反映了明朝时期内阁政治地位的变化情况。这一现象说明[]A.六部百司属于内阁下属机构B.内阁逐渐成为国政决策机构C.内阁的权势和地位日趋提高D.内阁制约了皇权的恶性膨胀-高一历史
在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不准确的是[]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高一历史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B、《趣谈周武王与-高三历史
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B.是皇帝-高一历史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高三历史
左宗棠病逝后,清廷赐给左宗棠的谥号为文襄公。有人评论说:“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那么,这则评论主要是针对左宗棠()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收复新疆③在哈密建立抗俄-历史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B.内阁的作-高三历史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①《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高三历史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多达1660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中-高一历史
“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B.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辅助机构C.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答案
(2)机构: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
(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根源:皇权专制。
(4)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