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齐之于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且格。”——孔子“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齐之于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且格。”——孔子“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齐之于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且格。”——孔子“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齐之于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且格。” ——孔子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来定之。”
——《人权宣言》
材料二:1215年,英王约翰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征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议员在议会中演说、辩论及议事是自由的。
回答: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孔子思想与《人权宣言》观点的异同。(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人权发展的特点。(6分)
(3)人权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分析英国人权发展的原因。(5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同:二者都主张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异:孔子主德治;《人》主张法治。(4分)
(2)特点: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受到限制,人权不断得到发展;以人身权、财产权为主要内容;由传统的人身权、财产权逐渐发展到有近代意义的人权。(6分)
(3)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时代发展的需要。(5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东西方思想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依据材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齐之于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主张德治,而材料“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来定之”则体现的是法治。但二者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人权发展状况的分析归纳能力。回答时,应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答案。如材料“1215年,英王约翰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征税……”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力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受到限制。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析总结经济因素对人权发展的影响能力。材料“1215年,英王约翰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这时维护人权主要是传统的人权和财产权;但到了“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及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人权不断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上一篇 :
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于
下一篇 :
社会转型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4分)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高二历史
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高一历史
“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高二历史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B.国无常强,无常弱-高二历史
英国无产阶级认清工业资产阶级的反动面目,并与之决裂,为争取自身权利进行独立政治斗争开始于A.1688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B.1832年议会通过改革法案C.1839年议会否决宪章派提-历史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C.-高二历史
如右图所示: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的相见被媒体评为“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历史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影响,而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高二历史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高二历史
恩格斯曾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高二历史
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高二历史
提出“天行有常”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高一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这一内容最有可能出自()A.《共同纲领》B.1954年宪法C.中共-高一历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②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④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高一历史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来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高二历史
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A.反对君主制度-高二历史
下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产品名称占国统区%产品名称占国统区%钢铁98硫酸80电7-高二历史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A.美国经济的崛起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C-高一历史
有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A.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B.主要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高一历史
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出现了重大突破和转机的主要原因有①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③中国的同际威望空前提高④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发生动摇(或:美-高三历史
《走西口》中田耀祖将田家大院赌输给夏三之后,淑贞将家中祖传的乾隆御赐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摘下来带走。历史上最早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是A.孔子B.孟子-高三历史
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④环境污染A-高一历史
1942年5月前后,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严词拒绝。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下列有关表述,不准确的是()A.民族企业-高一历史
关于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高二历史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高一历史
佛教主张出家,这明显有悖于儒家的孝亲伦理思想,但东晋高僧慧远却说:“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A.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B.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C.儒-高二历史
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A.对B.错-高一历史
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领导人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高一历史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说: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A.西方资本-高三历史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高二历史
(11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世纪初中国平均每年注册工厂数年份1903—19081913—19151916—1919每年平均新注册的工厂数21.2家41.3家37家材料二抗战期间,官僚集
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高二历史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高二历史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材料二材料三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高一历史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指出:“理学……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B.开始融合阴阳、黄老之-高二历史
右图是1959年,台湾当局“外交部”这些提法的改变反应出其()A.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B.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D.对“一国两制”原则的响应-高二历史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老百姓常用的通信方式是A.鸿雁传书B.邮传信件C.发送电报D.拨打电话-高一历史
历史上许多改革家为改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其中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改革家那里学习的精神应该有()①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②为国家-高二历史
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下面说法,与之含义最接近的是:A.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高二历史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到: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务公开。并形象地说:“他们已-高一历史
思想文化内容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并且两者的变化常常相协调。这一观点与近代中国史学转型最一致的是A.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B.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C.民族危机向民族-高三历史
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下列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的有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兼爱、非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高一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对B.错-高一历史
汉口市政府在1928年发布了提倡国货的法令,声称“提倡国货,为救国要图”,1935年7月汉口《商报》报道:“在新市场举办了国货展销会,展出沪厂78家,汉厂51家,共45大类1000多种商-高二历史
“谷撒地,薯叶黄,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此句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严重C.苏联政府背信弃义D.“左-高一历史
(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材料一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历史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高二历史
据统计,1921年中国的绵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当时A.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高一历史
辛亥革命后,与“民主共和”并存的爱国进步思潮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C.“实业救国”D.“民主科学”-高一历史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齐之于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且格。”——孔子“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齐之于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且格。” ——孔子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来定之。”
——《人权宣言》
材料二:1215年,英王约翰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征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议员在议会中演说、辩论及议事是自由的。
回答: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孔子思想与《人权宣言》观点的异同。(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人权发展的特点。(6分)
(3)人权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分析英国人权发展的原因。(5分)
答案
(1)同:二者都主张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异:孔子主德治;《人》主张法治。(4分)
(2)特点: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受到限制,人权不断得到发展;以人身权、财产权为主要内容;由传统的人身权、财产权逐渐发展到有近代意义的人权。(6分)
(3)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时代发展的需要。(5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东西方思想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依据材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齐之于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主张德治,而材料“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来定之”则体现的是法治。但二者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人权发展状况的分析归纳能力。回答时,应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答案。如材料“1215年,英王约翰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征税……”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力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受到限制。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析总结经济因素对人权发展的影响能力。材料“1215年,英王约翰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这时维护人权主要是传统的人权和财产权;但到了“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及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人权不断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