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资料来源: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
(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概括材料所示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专项题
答案
(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2)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或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上一篇 :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
下一篇 :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近代中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经过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的学习,你觉得近代前期中国人自己创办大量报刊的主要目的是[]A.丰富社会生活B.促进商品销售C.启蒙思想,唤醒民众D.宣传政府政策-高一历史
1897年,上海人孙宝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A.《定军山》B.《白毛女》C.《-高一历史
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事业发展的是[]A、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质量有所降低B、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C、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D、《焦点访谈》等新闻类报道栏目在社会-高三历史
电视是当前最为普遍的大众传媒,电视的出现()。①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②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③取代舞台艺术和电影④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历史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人们可以及时了解大会盛况的传媒有①报纸②广播③电视④互联网[]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高一历史
报刊所具备的功能有①报道新闻②传播知识③通达民情④舆论监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高一历史
下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D.拉开了近代报-高三历史
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C.“西-历史
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高一历史
下列有关标题,出现常识性错误的是A.《申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B.“我与电视”有奖征文启事——纪念中国电视诞辰56周年C.“二五”计划为我国互联网指明方向D.《影像中的京-高一历史
我国的下列影片中,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A、B、C、D、-高三历史
“米米奇妙屋”、“快乐男声”等电视节目分别受到儿童和青少年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A、艺术鉴赏性B、传播信息作用C、娱乐功能D、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高一历史
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照相、电影、漫画等视觉影像与文字媒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影像伸出的触角,易于满足感官世界,这恰是文字媒介的限制②影像可以化虚构为真实,其传播功能远超过文字,所-高一历史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A.民族危机的困境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C.文学-高三历史
近年以来,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A.电影B.电报C.报刊D.电话-历史
新民周刊记载,中国的80年代,最早堂而皇之播放迈克杰克逊的歌曲就是那首著名的《四海一家》,它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没有遭遇到任何阻力,反而催生出它的衍生产品,罗大佑的《明天-高三历史
一位欧洲的环球旅游家,于1918年来到中国的某个大城市,在该城市他不可能见到A.一群年轻人到电影院看《歌女红牡丹》B.有人在谈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该城市刚好在举办大型舞-高一历史
2011年受媒体关注最热的名词是“我爸是李刚”、“我舅是局长”、“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动车‘轻微’碰撞”等,这突出反映了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高一历史
近代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取材于[]A.传统戏曲B.辛亥革命C.近代城市生活D.抗日战争-高三历史
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读书看报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报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有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高一历史
近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联系、交往越来越密切,需要一种大众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大众媒介是[]A.电影B.电视C-高一历史
某同学以《1899年的上海》为主题,创设了下列场景,其中可能被老师否决的是A.很多市民到商务印书馆购买新书B.报童们在租界内兜售《申报》C.新式学堂师生讨论近代数理知识D.知县在-高二历史
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人蔺茉制造“风舟”的新闻。一位中国画师据此画出“带有4只鸟翼的船”发表在《点石斋画报》上(如图1)。对上述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这-高三历史
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是[]A.《渔光曲》B.《风云儿女》C.《定军山》D.《歌女红牡丹》-高一历史
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是[]A.传单B.信件C.报纸D.书籍-高三历史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人们可以及时了解大会盛况的传媒有:()①报纸②广播③电视④互联网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高一历史
新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B.哈尔滨电视台C.南京电视台D.上海电视台-高一历史
近代以来中国报刊逐步走向繁荣。一般认为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A、《中国丛报》B、《昭文新报》C、《时务报》D、《新青年》-高一历史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高一历史
民国时期,报头含“民”字的报纸在新闻界中有“竖三民”“横三民”之称。“竖三民”是说“一脉相承”,指《民呼》《民吁》《民立》三报;“横三民”是说“齐头并起”,指《民权》《国民新闻》《中华民-高一历史
一位久居上海的民族资本家一直坚持阅读《申报》,以了解国计民生。在民国七年的《申报》中,他可能读到的新闻是A.某华侨在沪投资开办西餐厅生意兴隆B.京剧名角谭鑫培奉旨入宫给皇-高三历史
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座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C.江苏电视台D.湖南-高一历史
近代以来,科技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下列场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一项是A.1839年,广州市民通过阅读《申报》了解虎门销烟情况B.1939年,上海市民观看获奖电影《渔光曲》C.1949年,-高三历史
作为一档电视娱乐节目,湖南电视台举办的“超级女声”“快乐男生”以及随后兴起的“红楼选秀”“奇迹舞动”等娱乐节目都曾轰动一时,并使诸多少男少女一夜之间成为耀眼的新星。这一文-高三历史
某大学著名历史教授为学生作报告,其报告的纲要如下图所列,据此推测这个报告的主题是A.互联网与政治选举B.大众传媒在政治选举中的运用C.影视艺术的发展D.电视与互联网-高一历史
1897年2月11日,闻名中外的商务印书馆在上海诞生了,当时最有利于其诞生的国内环境是[]A.上海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窗口B.清政府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高三历史
2007年夏,易建联成功登陆美国NBA。假如要欣赏易建联所在的雄鹿队与姚明所在的火箭队之间直播比赛,最佳的观看方式是[]A.电影B.电视C.互联网D.手机电视-高一历史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首次实现电视实况转播,共有16.2万观众;1948年,第14届奥运会,伦敦周围80千米内约有50万人观看了转播。这一变化说明[]A.奥运会促进了电视事业的产生-高一历史
某酒的广告词“20世纪80年代我们喝的是味道,90年代我们喝的是品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喝的是健康”,这则广告词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B.我国政府关-高三历史
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B-高一历史
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泉,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高三历史
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在俄罗斯举办,在2月7日的开幕仪式上出现乌龙事件,灯光显示的奥运五环由于技术失误变成四环。但在2月24日闭幕式上,由众多小朋友排列组成的“奥运五环”-高一历史
2011年9月30日,中国“天宫一号”飞船成功升空,中国迈出了组建太空实验室的第一步。全国10亿人口通过电视新闻同步观看了发射全过程。这说明()A.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高一历史
近代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是下列哪部影片的首映成功[]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D、《风云儿女》-高一历史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高三历史
中国电视事业起步的标志是[]A、北京电视台试播B、中央电视台成立C、多系列、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建立D、各省地方电视台的纷纷建立-高一历史
2006年1月16日,电影频道官方网站www.cctv.cn正式转型为电影专业门户网站,并启用新域名www.m1905.com。m代表movie,而1905年则可能来源于对下列哪一事件的特别纪念?A.
“第四媒介”指的是()A.电话B.手机C.互联网D.电视-高二历史
据吴玉章回忆,1936年8月1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总司令杨靖宇来信说:“贵报内容精彩,议论正确,自不必说,而所标出宗旨为‘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正与-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或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