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A.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B.调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C.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D.调-高一历史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A.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B.调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C.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D.调-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A.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B.调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C.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D.调-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 ]
A.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B.调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C.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比例关系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来源:0107 期末题
答案
D
上一篇 :
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
下一篇 :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66——197-高三历史
曾有一首童谣:“三大万岁是‘乱睡’,人民公社只一岁。”(“三大万岁”是:“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童谣所反映的事件发生于全面建设社会-高一历史
下图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文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B.全面整顿推动经济回升C.文革对经济的影响不大D.中央领导对文革的抵制-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四幅示意图,分析哪一幅最能反映“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状况的变化趋势[]A.B.C.D.-高一历史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B.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C.国家对国-高三历史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高三历史
元旦献词一般是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发表或者在元旦社论时出现,是新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见证之一。以下关于中共中央“元旦献词”标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1949年:《将革命进行到底-高一历史
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错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高一历史
1962年6月,时任中共蔚县县委副书记带领工作组和张家口地委工作组一班人,到常宁公社8个大队搞包产到户的试点工作。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B、“左-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二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高二历史
下列图示中,最能显示“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一幅是[]A、B、C、D、-高一历史
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D-高三历史
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文革-高三历史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高三历史
1962年7月全国大约有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农村阶级斗争出现新动向B.人民公社制度被取消C.农村政策出现了右倾动向D.适应生产力状况调整政策-高三历史
观察下图,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文革”B.“大跃进”C.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人民公社化运动-高一历史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增长率9轮波动图,关于该图的解释,正确的是:[]A.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1954-1958年间我国经济增长快B.“左”倾错误导致了1960-1961年间我国经济的负-高三历史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代表们“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这里说的“出气”实际上是指[]A.对“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进行批评B.对苏联撕毁两国-高三历史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A.农-高三历史
下表为1966、1967年我国国民经济(部分)发展情况统计数据,依据表中统计数据和所学知识指出,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比上一年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①中共八大制订了正确经济建设-高三历史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说:“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就曾经两次中断、倒退。第一次是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国现代化进程当时倒退了20年左右;第二次是…-高一历史
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高三历史
促成下表反映的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75年国民经济情况表[]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B.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提出D.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进行全面-高一历史
下图反映的是1958——1965年全中国的粮食产量(万吨)。引起1960年后粮食产量回升的主要原因是①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③“调-高三历史
200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有的代表强调,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警惕新农村建设刮起“大拆大建风”。其中“历史的-高一历史
下列是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照片。解读两幅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A.工作中心都已发生转移B.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重大突破C.民主与法制建设尚待确立D.两大思想-高二历史
1975年的全面整顿和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二者的共同点是:[]A.破除“两个凡是”B.“批林批孔”C.批判“四人帮”D.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高一历史
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高三历史
下列建设成就的取得,属于跨全面建设和“文革”两个时期的是:①成昆铁路②宝成铁路③大庆油田④胜利油田[]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④-高一历史
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对此历史时期,正确的认识是[]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C.从“文化大革-高三历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A.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高一历史
下表为“文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这些数据表明①“文革”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②当“文革”发动起来后,经济出现回升③“文革”是政治动乱,对经济影响不大④在周恩来、邓-高一历史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高三历史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代表们“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这里说的“出气”实际上是指[]A.对“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进行批评B.对苏联撕毁两国-高三历史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后果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A、王-高一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事记(截至2001年)年份主要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高三历史
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A.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C.克服分配上平均主义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3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5、6年殆值千万。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铅,产额既有增加,-高三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D.有利于农村的发展-高一历史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高三历史
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B.后者是为了纠正前者的错误C.是为了发-高一历史
国外媒体评价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新中国的第三次土改”,主要是因为它[]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B.实现了土地私有向集体所有的转变C-高一历史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下列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高三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下列历史术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①“工农武装割据”②新三民主义-高二历史
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退回到合作社运动之前,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主要是[]A、没有看到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B、没有看到这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高三历史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高三历史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有利于①加快培养内部市场、扩大内部需求-高三历史
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A.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B.调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C.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D.调-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B.调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C.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比例关系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