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针对“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的看法:唐人柳宗元对曰“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高三历史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针对“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的看法:唐人柳宗元对曰“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针对“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的看法:唐人柳宗元对曰“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的看法:
唐人柳宗元对曰“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认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袭一时权宜苟且之制,为子孙不可易之常典,岂不过哉!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四 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百官志》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柳宗元对秦朝“短促而亡”原因的看法,王夫之对秦朝施行郡县制又是如何评价的?(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初年“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是指采用什么制度?唐朝中期的“桀滑”、“叛将”是指哪一类人?(4分)柳宗元从西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总结出怎样的教训?(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中央政府为收夺地方之“兵”、“财”、“政”采取了哪些举措?(6分)据材料三,朱熹是如何评价上述举措的?(4分)
(4)材料四提及的“都省”、“省官”中的“省”是指元朝哪一政府机构?据材料,元朝行省长官的设置有什么特点?(4分)纵览秦汉以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你得到了什么认识?(4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柳宗元则认为秦朝迅速败亡是其统治残暴激起人民的反抗,并不是郡县制的过错。(4分)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2分)
(2)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兼行封国制度。(2分)唐朝中期手握重兵的藩镇节度使。(2分)
教训:地方势力强大必然威胁中央集权,郡(州)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
(3)削夺节度使兵权,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设转运使解运地方赋税至中央;中央委派文官任知州,又设通判监督使其互相牵制。(6分)
评价:过分收夺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困弱,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本是纠正藩镇问题的权宜之策却成了僵化的祖宗规制,贻害无穷。(4分)
(4)中书省(2分)特点:“因事设官”,中书省委派官员临时担任;行省长官位高权重。(2分)
认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经历了长期斗争,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强化;完善、发展中央集权,有利于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坚持制度创新,反对因循守旧,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制度创新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4分,言之成理即可)
略
上一篇 :
(12分)住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
下一篇 :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这主要是指他A.继承了秦国王位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灭六国统一天下D.修建万里长城-高一历史
当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个场景,秦始皇在听取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汇报工作,这一地方行政长官应该是A.诸侯B.县令C.郡守D.太尉-高二历史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何种特点()A.君权神授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D.皇权至上-高一历史
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勿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制“勿能改”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中央集权需要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教导C.符合-高二历史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高一历史
秦朝时,中央政府以下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是A.郡B.三公C.县D.封国-高一历史
(12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最终-高一历史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廷尉议是。-高二历史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高二历史
张艺谋执导的以秦始皇为主题的电影《英雄》一经放映,便风靡一时。从历史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是这部大片A.功夫特技水平高B.揭露残暴政治C.歌颂完成统一D.娱乐性很强-高一历史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高三历史
君主专制从秦到清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下列选项能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是①秦国统一后秦王改称皇帝,设三公②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③明成祖朱棣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④清朝设置军-高二历史
《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海内,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赤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实行-高一历史
(20分)世界政治文明是五彩缤纷的,它们的差异,正是文明多样性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三幅国家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图图1秦朝三公九卿制图2古希腊的雅典图3美-高二历史
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御史大夫的有1负责管理军务2负责监察百官3掌管律令4帮助皇帝处理政务A.12B.23C.34D.24-高一历史
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高一学生以“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为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高一历史
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如开凿灵渠,它连接的两条河流分别是()①湘江②漓江③珠江④长江⑤钱塘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高一历史
请阅读下列材料:(12分)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高二历史
周武王主张实行分封制,而秦朝时李斯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恰当的评价是A都是片面的B都是相对进步的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D有利于封建统治-高一历史
下列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基本特征是权力的高度集中B.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C.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直接-高一历史
秦统一后确立的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是A.三公九卿制度B.设刺史C.制定严苛、细密的秦法D.推行郡县制度-高一历史
请阅读材料作答。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材料二: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高二历史
秦朝在交通方面的贡献,除开凿灵渠外还有()①统一车轨②开通“丝绸之路”③修驰道④修筑万里长城A.①②B.①③C.①④D.①③④-高二历史
秦朝全面推行的郡县制是封建制的根本变革,它与分封制的最大不同是A.郡守,县令等地方官由皇帝任免而非世袭B.以什伍为基层单位C.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D.保证贵族的特权-高一历史
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地方分裂割据有直接作用的是①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置转运使⑤清朝设置军-高一历史
秦朝的郡县制,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主要是()A.郡县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职不能世袭B.郡县官吏掌握地方军政大权C.郡县管理灵活而独立D.郡县平级,互相牵制-高一历史
有关秦朝的“三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B.在责、权方面相互牵制C.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D.郡守与“三公”地位相同-高一历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立郡县”的决策,其主要目的在于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D.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高二历史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后,于第二年下诏修驰道。《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高三历史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皇权至上C.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D.独断性和随意性-高一历史
“阿房阿房,始秦亡”反映了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徭役繁重B.刑罚严酷C.赋税沉重D.文化专制-高二历史
秦代“废分封,行郡县”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A.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打破了门阀世族的垄断C.去除了部族政治的残留D.保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高一历史
宰相制度从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开始,中国的宰相制度一直延续了1600年。问题:(1)指出秦、唐、明三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2)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及实质。__________-高三历史
公元前212年始皇幸梁山宫,在山上见丞相出行时车骑很多,心甚不快。当时大概有在其身旁的宫中随行侍者告诉了丞相。丞相从此便减少了车骑。始皇知道后大怒,推断“此中人泄语”-高三历史
秦统一全国的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A.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B.秦国国富民强而六国衰落C.经济发展,各地区联系加强D.秦始皇雄才大略-高二历史
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④秦-高二历史
秦代确立了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三公”分别是A.内阁、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B.尚书令、侍郎、仆射C.中书舍人、枢密使、三司D.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高一历史
仔细阅读,回答问题:(14分)(1)据图一,秦朝疆域在规模上有何特点?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有何积极意义?(4分)(2)“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指-高三历史
2010年央视电视剧《神话》中,主角易小川穿越时空来到秦朝。下列情节有可能在当时出现的是A.在铁匠那里买了把锋利的灌钢刀来防身B.被秦始皇任命为九原郡刺史,监察辖区内官员C-高三历史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分天下三十六郡”的措施有利A.扩大了秦帝国的疆土B.中央各部门的配合C.避免了割据局面的出现D.各级地方官吏的选拔-高一历史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本《庄子》和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A.属实B.不可能是事实C.不-高二历史
据《史记》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听说后大怒,遂将当时在场的人全部杀掉。材料不能反映A.君主-高二历史
1975年湖北云梦发现《睡虎地秦墓竹简》,内有秦律187条,其中一条规定“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此条文主要体现的历史信息是A.秦律规定见义勇为是-高二历史
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表述正确的是①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②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③中央机构-高三历史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文字-高三历史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他所创立的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商周时期的()①王位世袭制②分封制③嫡长子继承制④郡县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高三历史
李斯为秦始皇时期的丞相,和珅则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军机大臣。下面有关二人权力的表述,正确的是A.李斯所任的丞相下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而和珅所在的军机处下-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针对“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的看法:唐人柳宗元对曰“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针对“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的看法:
唐人柳宗元对曰“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认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袭一时权宜苟且之制,为子孙不可易之常典,岂不过哉!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四 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百官志》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柳宗元对秦朝“短促而亡”原因的看法,王夫之对秦朝施行郡县制又是如何评价的?(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初年“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是指采用什么制度?唐朝中期的“桀滑”、“叛将”是指哪一类人?(4分)柳宗元从西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总结出怎样的教训?(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中央政府为收夺地方之“兵”、“财”、“政”采取了哪些举措?(6分)据材料三,朱熹是如何评价上述举措的?(4分)
(4)材料四提及的“都省”、“省官”中的“省”是指元朝哪一政府机构?据材料,元朝行省长官的设置有什么特点?(4分)纵览秦汉以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你得到了什么认识?(4分)
答案
(2)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兼行封国制度。(2分)唐朝中期手握重兵的藩镇节度使。(2分)
教训:地方势力强大必然威胁中央集权,郡(州)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
(3)削夺节度使兵权,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设转运使解运地方赋税至中央;中央委派文官任知州,又设通判监督使其互相牵制。(6分)
评价:过分收夺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困弱,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本是纠正藩镇问题的权宜之策却成了僵化的祖宗规制,贻害无穷。(4分)
(4)中书省(2分)特点:“因事设官”,中书省委派官员临时担任;行省长官位高权重。(2分)
认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经历了长期斗争,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强化;完善、发展中央集权,有利于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坚持制度创新,反对因循守旧,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制度创新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4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