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8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历史
(18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历史
题目简介
(18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历史
题目详情
(18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4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2)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
试题分析:
第(1)问,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将材料数据纵向对比,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依据材料出处,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缩减,原因在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即可。
第(2)问,材料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了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第二部分分析了一战对印度的影响。英国殖民地的身份是印度卷入战争的原因。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审题,要求回答“直接后果”,根据材料第二部分概括即可。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考虑,限于分值,简要回答即可。
上一篇 :
下列对巴黎公社的评述,不正确的
下一篇 :
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祟明-高一历史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高二历史
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应对-高二历史
据1928-1933年的统计,中国城市的离婚案件日益增多,《离婚法论》、《中华民国民法·第四编·亲属》等法律书籍销量增长。不少主动提出离婚的女性,都聘请律师,通过诉讼请求增加赡-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经济体制改革首-高一历史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历史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历史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历史
表1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国家类型时间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1980年38%43%42%30%1996年40%52%52%4
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自然经济的彻底解体C.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D.国人崇-高一历史
(13分)近日,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中高考英语改革的部分细节,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大家谈沦的焦点更引申到此举对中国“英语热”的影响上。阅-高三历史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某研究者据此得出“名正言顺、礼乐刑罚”思想即“仁”与-高二历史
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0年1月2日,一名塔斯社记者问毛将在苏联逗留多久,毛回答道,‘我逗留苏联时间的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高三历史
《中国社会史》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积极而又务实的思潮”,“这一思潮基本上紧扣帝国建立前两百年整个政治生活所关心的两大实际问题:一是‘富国’(为君主提供富强的物质-高三历史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高三历史
社会风尚打上时代烙印。以下社会风尚属于新中国初期的是①最可爱的人②勤俭建国、勤俭持家③争看港、台电视连续剧④阅读苏联小说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高三历史
1912年5月,袁世凯在通令里说:“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材料表明A.辛亥革命后国人日渐富裕B.西俗东渐导致东俗渐变C.民国政府将展开反腐运动D.奢华-高三历史
20世纪末,导致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包括①国际格局的变化②科技革命的发展③跨国公司的推动④各种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活跃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历史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高三历史
右图为《点石斋画报》描绘的某仕宦家庭春游的场景。对该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①节日休假已成法定②等级身份差别依然存在③新旧交通工具并行④城市亮化悄然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高三历史
北洋军阀统治建立的标志是A.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B.孙中山正式解除正式大总统C.袁世凯解散国会D.袁世凯改内阁制为总统制-高三历史
(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历史
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A.“礼”B.“仁”C.“德”D.“孝”-高二历史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和法国“热月政变”相似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B.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基本结束的标志C.复辟势力都在政变中获胜取得政权D.都是在失-历史
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的法律依据应该来自于()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高三历史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时间(年)1840—18951895—19111911—1927192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在联省自治的鼓吹者中,梁启超认为“国家之组织,全以地方为基础,……各省乃至各县市皆由自动制定的根本法而自守之,国家须加以承认”-高三历史
读下图,如果把树苗比喻成民族资本主义,则“夏天”和“新的春天”所描述的历史时期应为()A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新中国成立之初C甲午中日-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实行教育改革B.收回教育的自主权C.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变为人民教育D.培养教师队伍-高二历史
(12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历史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高三历史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我觉得他(陈独秀)的最后思想——特别是对于民主自由的见解,是他‘深思熟虑了六七年’的结论,很值得我们大家仔细想想”;他的“最后见解”“是独秀-高三历史
巴金以“五四”前后为历史背景创作的小说《家》中,觉民大胆地告诉其大哥觉新,“大哥,我做了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情,我实行逃婚了。家里没有人关心我的前途,关心我的命-高三历史
19世纪60年代,英国商人约翰打算到中国上海“淘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他可以从英国乘飞机到上海B.他可以通过英国领事馆处理与中国人之间的纠纷C.他可以在上海永久性地居住-历史
(34分)人类文明是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高三历史
一份美国文件记载:“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历史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世纪时,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18世纪,西-高三历史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历史
在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论是贤君还是昏王,几乎无不尊崇孔子,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其最主要原因是A.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受到人民的普遍拥护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缓和-高二历史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坐飞机旅行④网上聊天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高二历史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谈判的立场是()A.互不相让B.互相指责C.你争我夺D.平等协商-高二历史
“如果过去30年间的妇女运动相比以前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它已经更多地意识到需要利用一种有关过去的记忆。对女权主义者而言,这种需要并不能通过对一些非凡女性的研究来-高三历史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高三历史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哥白尼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B拜伦创作了《唐璜》等大量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的诗篇,塑造出一些追求-高三历史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A.便于就近接受-历史
比尔·盖茨创建和领导的微软公司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是全球信息产业的领导者。它在拿球的员工总数超过50000人。微软现象表明①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②国-历史
以下是某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统计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元年份全国居民农民非农业居民工、农消费水平对比(以农民为1)1953年87691811:2.61954年89701831:2.61955年
秦以三晋法家指导政治,汉初黄老学说显示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而汉武帝时期的儒家独尊,则是东方齐鲁文化的胜利。这说明秦汉时期A.统治者的偏好决定政策走向B.儒家思想始终占-高三历史
“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持此种观点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高三历史
下图所示历史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8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4分)
答案
(1)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2)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
试题分析:
第(1)问,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将材料数据纵向对比,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依据材料出处,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缩减,原因在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即可。
第(2)问,材料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了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第二部分分析了一战对印度的影响。英国殖民地的身份是印度卷入战争的原因。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审题,要求回答“直接后果”,根据材料第二部分概括即可。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考虑,限于分值,简要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