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高三地理

题目简介

(26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高三地理

题目详情

(26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如耕地足迹是指用来生产农产品所要求的土地面积……而碳足迹是指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
材料二 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称为生态盈余。
材料三 该图为“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

小题1:结合材料,说明人均生态足迹是由哪些支系统组成的。(4分)
小题2:说明我国人均生态赤(盈)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原因。(12分)
小题3:据图指出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并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该种组分增长速度的措施。(10分)
题型:综合读图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答案


小题1:生态足迹主要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和碳足迹组成的。(4分)
小题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从盈余到赤字)(2分)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2分)原因: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4分);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4分)
小题3:碳足迹,(2分)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经济;加强国际全作;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答4点即可,每点2分,共8分)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图示:人均生态足迹是由生态足迹主要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和碳足迹组成的。
小题2:根据图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
小题3:根据图示: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是碳足迹。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经济;加强国际全作;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点评:对于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碳足迹的赤字,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进行措施。

更多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