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但后来,-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但后来,-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但后来,-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但后来,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材料二: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干部精简运动,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另一方面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等。又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1956年、1960——1964年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与前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建国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偏难
来源:专项题
答案
(1)原因:1954——195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工业化建设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1960——1964年:严重的经济困难,调整、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相同之处:改革不成功;开始机构得到精简,最终出现机构膨胀。
(2)不同:前者只是单纯精简机构和干部;后者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效型、服务型政府。根本原因:前者的机构改革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后者的机构改革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3)启示:政府机构改革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政府机构改革直接涉及权力与利益的调整,阻力大,必须要敢于面对压力与困难,坚持改革;机构改革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机构改革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上一篇 :
2009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
下一篇 :
以下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小明查阅到以下材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将这一制度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1984年,-高三历史
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是[]A、民主选举制B、民主集中制C、多党合作制D、人民代表大会制-高一历史
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的历史事件是[]A.抗日战争胜利B.解放战争胜利C.新中国成立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材料2:环顾-高三历史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高一历史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人类社会的历史逐渐汇合成为一部统一的历史。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从来都不是一-高三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A.宪法B.民法C.刑法D.经济法-高一历史
下图是《浙江人大》杂志封面,封面人物是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一名畲族妇女。该图本质上反映了[]A.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人民当家作主-高一历史
《青藏高原》唱响全国:“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翻天覆-高一历史
新中国成立至今,人民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举措有①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确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实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A.①②③B.②④C.-高三历史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是指[]A.-高一历史
我国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此可见[]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C.人-高三历史
阅读下面的前三届人大代表构成表关于上述表格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B.巩固了国家政权C.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主义各阶层的人士组成D-高三历史
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共同纲领》的制定实施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C.-高一历史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高三历史
某村依法定程序对村委会主任进行海选,贯彻村民自治、村官民选、村事民管,从而使干群关系融洽,经济在稳定中迅速发展。有人认为“这种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步的体现-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的宪法草案公布以后,将会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高一历史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高一历史
“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高三历史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高三历史
为了制定1954年的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高一历史
费正清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指出:“从1927年开始,毛在继续谈论无产阶级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又从更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吸收了新的成分:农村流氓无产者、店主、职员、小职-高三历史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高三历史
看下面资料(中国行政的不完全的统计资料),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县制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对政治一统有着长远的历史意义B.民族县的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C.人民民主专政下的民-高三历史
毛泽东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建国初期我党为践行“实行民主政治”的承诺,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建立人民代-高一历史
2006年7月1日,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神奇的西藏成了人们经商、旅游的热土。西藏地区在行政管理上属于[]A.少数民族区B.中央直辖区C.特别行政区D.民族自治区-高二历史
我国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族、珞巴族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愿。由此可见[]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人民-高一历史
2009年3月,作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第一次选出的农民工代表,朱雪芹、康厚明、胡小燕三人在出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时,立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从农民工中间产生-高一历史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高三历史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高三历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②体现了民-高二历史
奠定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基础的是[]A.新中国成立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高三历史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来说,这一制度有助于①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事业②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③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治权④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高二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直接说明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高一历史
我国将“依法治国”这一理念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在[]A.一届人大上B.十一届三中全会上C.中共十二大上D.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高一历史
1950年8月26日,邓小平在同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谈话中指出:“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邓小平的这段讲话在于强调-高三历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高三历史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区域自治D.宗教信仰自由-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高三历史
2009年3月5日,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80岁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山西平顺县西沟村的农民申纪兰,在山西代表团驻地受到热烈欢迎。申纪兰是中国唯一出席过一至十一届全国人-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确立于1949年C.是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D.人民代表由普选产生-高二历史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高一历史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的根本区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A.是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是否当家作主C.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D.是否拥有自治权-高三历史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高一历史
人民币是我国现行流通货币。中国人民银行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票面上采用了汉、蒙、藏、维四种民族文字,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票面上开始采用汉、蒙、藏、维、壮五种-高一历史
毛泽东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办法。”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高一历史
温家宝总理曾说:“我们愿意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走中国式的民主道路。”“中国式的民主道路”的制度保障是[]A.多党合作制度B.政治-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高三历史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A.-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但后来,-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但后来,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材料二: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干部精简运动,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另一方面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等。又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1956年、1960——1964年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与前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建国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不同:前者只是单纯精简机构和干部;后者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效型、服务型政府。根本原因:前者的机构改革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后者的机构改革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3)启示:政府机构改革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政府机构改革直接涉及权力与利益的调整,阻力大,必须要敢于面对压力与困难,坚持改革;机构改革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机构改革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