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A.电话B.汽车C.电报D.火车-高三历史
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A.电话B.汽车C.电报D.火车-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A.电话B.汽车C.电报D.火车-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
A.电话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来源:同步题
答案
D
上一篇 :
下列从图中提炼到的历史信息中
下一篇 :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高三历史
交通工具的变迁折射出了时代进步,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形成了以临清、德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镇区间贸易和以登州、胶州为代表的沿海-高一历史
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大家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A.火车B.电车C.电报D.电话-高二历史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高三历史
造成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发展缓慢的根源是[]A.政治腐败B.外国势力入侵C.社会性质D.落后的思想文化-高三历史
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图一到图二票证的变化反映了图一粮票图二股票[]A.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B.社会主义-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我国轮船运输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最初为外国列强所垄断B.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业的局面C.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D.20世纪9-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高一历史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高三历史
下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高三历史
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A.国库白银储备B.领水外轮吨位C.铁路里程数D.茶叶出口额-高三历史
下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高三历史
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讯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下列通讯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是[]A.电话B.电报C.电视-高三历史
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这反映了当时的上海[]A.工业化已初具规模B-高一历史
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原因是[]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C.国家-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高三历史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高一历史
如果你生活在中国近代,你能领会当时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①可以乘轮船到外地经商②可以用电报与亲友联系③可以下载电影《歌女红牡丹》④可以到《申报》上登广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高三历史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高三历史
下面是上海外滩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
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叶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高一历史
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高三历史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高一历史
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A.台湾B.天津C.广东D.湖北-高三历史
中国的首条航线是[]A、北京——天津B、北京——上海C、上海——广州D、天津——上海-高三历史
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高三历史
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①汽车制造-高三历史
关于下图票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B.反映了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C.说明当时社会的物资比较匮乏D.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高三历史
1908年4月3日《申报》这样报道:“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仪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感。”史料说明了[]A.国民政府建立后,南京和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B.中国交通工-高一历史
假如某爱国实业家在20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C.通过互联网D.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高三历史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最先出现在交通运输业,其主要原因是[]A、当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最为落后B、太平天国阻碍了清政府的河运C、中国传统的航运因列强侵略而衰落,兴建-高三历史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高三历史
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到1986年,下列这些票证相继被取消,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B.商品供应已基本满足市场需要C.市场经济体制取代-高三历史
清末有人说:“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也,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忍,不欲同人道于牛马耳。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有①近代工-高三历史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了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说明-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列强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讯工具,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高三历史
下列有关近代以来上海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产生第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派成立轮船招商局C.1924年,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营D.1906年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高一历史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D.电报电讯-高一历史
影响近现代交通工具在中国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B、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素C、环境因素D、技术因素-高一历史
中国近代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在[]A、福建B、台湾C、广东D、北京-高一历史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同: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高一历史
下列中国轮船业发展进程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B、洋务派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垄断全国的轮船运输业D、新中国成立后由-高三历史
表明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局面被打破的史实是[]A.福州船政局建立B.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C.中国自行制造出第一艘蒸汽轮船D.南京国民政府将轮船招商局改为官办-高一历史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D.电报电讯-高三历史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高三历史
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的主要因素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收回利权运动D、辛亥革命-高一历史
假如你要准备写一篇关于“新中国铁路事业”小论文,有下列提纲,其中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发展沿海铁路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C.20世纪末中-高一历史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高一历史
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A.台湾B.天津C.广东D.湖北-高一历史
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图1到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了图1图2[]A、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清朝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A.电话B.汽车C.电报D.火车-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B.汽车
C.电报
D.火车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