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美两国是世界玉米最主要的生产大国。2007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47亿吨,美国玉米产量为3.3804亿吨(占全球玉米产量的43.67%-高三地理

题目简介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美两国是世界玉米最主要的生产大国。2007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47亿吨,美国玉米产量为3.3804亿吨(占全球玉米产量的43.67%-高三地理

题目详情

(2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美两国是世界玉米最主要的生产大国。2007 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 .47亿吨,美国玉米产量为3.3804 亿吨( 占全球玉米产量的43.67%) 。美国农业部预测,美国年度玉米剩余量预计将达到1.1875亿吨。如此高的产量导致玉米库存过剩,加之常规能源危机,美国开始以玉米为原料发展能源加工。
材料二  “我国玉米带示意图”和“美国玉米带及某季节等温线分布图”。

材料三:玉米产业发展过程示意图。

(1)对比乙图中A、B两地此时气温高低的差异,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8分)
(2)对比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分布,指出影响中美两国玉米分布共同的自然区位因素(4分)。
(3)分析近年来美国玉米产业迅速向现代玉米能源加工业发展转变的原因(6分)。
(4)在玉米深加工政策上,中美两国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在玉米深加工发展上不能复制美国模式。试指出我国玉米向能源加工产业发展的国情制约因素(6分)。
题型:综合读图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答案


(1)A地气温低于B地。(2分)原因:海陆位置不同:B地地处沿海,冬季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高;(2分)A地地处内陆,冬季降温幅度大,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较低;(2分)海拔高度不同:A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2分)
(2)都分布在广阔的平原上;温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长(4分)
(3)玉米生产过剩,库存大量增加;石油不断升价,能源危机产生;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米深加工水平的提高(6分)
(4)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畜牧业发展迅速,饲料需求量大;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成本较高(6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和分布,图示季节为应冬季。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AB纬度相同,海陆位置不同,A地地处内陆,冬季降温幅度大,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较低,B地地处沿海,冬季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高。
(2)自然区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源。根据图中信息和有关区域地理知识,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玉米分布共同点是都分布在广阔的平原上,属温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长。
(3)材料中有“玉米库存过剩,加之常规能源危机”,说明玉米生产过剩,库存大量增加,同时由于石油不断升价,产生能源危机,常规能源紧张,所以要开发新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米深加工水平的提高,使玉米能源加工业发展成为必然。
(4)玉米首先是粮食,有剩余才可以做能源。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大,必须保证粮食的有效供给,同时畜牧业发展迅速,饲料需求量大,玉米可以作为精饲料,保证人民生活对农牧产品的基本需求是首要任务。目前我国玉米能源加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成本较高,所以不能复制美国模式。

更多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