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高一历史
(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应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材料二:18世纪中叶,由于海外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出口利润高,太湖地区的丝绸大量从广州出口,使国内丝价不断上涨。有大臣上奏说:“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致丝价日昂。”于是,乾隆二十四年颁布了一道谕旨,规定出洋的商船“每船准其配买土丝五千斤、二蚕湖丝三千斤(土丝和二蚕湖丝都是质地较差的丝)”,头蚕湖丝(优质蚕丝)禁止出口。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清朝政府对铁锅出口有什么规定?(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帝为解决国内丝价不断上涨的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4分)
(3)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1)严禁铁锅出口。(1分)
(2)限制蚕丝出口的数量;禁止优质蚕丝出口。(4分)
(3)海禁政策。(2分)禁止对外贸易,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2分)
略
上一篇 :
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
下一篇 :
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高二历史
下列言论中,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主张农商并重的是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商鞅)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C.“-高三历史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列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高三历史
《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高三历史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高三历史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海禁”政策②重农抑商③盐铁官营④夜市出现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高三历史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只允许一个城市对外通商,这个城市是[]A.北京B.广州C.上海D.泉州-高一历史
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主要是指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和货币商品化②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只产生在少数商品经济较-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心理学家认为人一生的发展有阶段性的关键期,区域文明的发展亦是如此。1750—1850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917—1937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高三历史
下列对两税法的阐述中,不正确的是A.保留了地税和户税B.重地轻人,征收财产税C.否定了土地兼并D.官僚地主也要纳税-历史
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取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前-历史
右图是某中学生的漫画作品,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①那时候中国与外国完全断绝往来②清政府实行这个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③该政策使中国长期免受西方殖民者侵-高三历史
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A.“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C.“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雍正帝)D.“农为天下本-高一历史
《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诏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一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高三历史
清雍正帝说:“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与这段话意思相符的是A.抑农轻商B.贱农重商C.重农抑商D.工商皆本-高二历史
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高三历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说明,利之所在,商之所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下列材料不能直接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是A.商人之四方,-高三历史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传统家训是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孔臧在《与子琳书》中说:“侍中子国(孔安国),明达渊博,‘言不及利,行不欺名。动遵礼法,少小及长,-高三历史
有学者说: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专卖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④-高三历史
(60分)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高三历史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然而,当时它却没有-高三历史
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海禁”政策的背景的是()A.“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B.“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C.“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D.“-高三历史
明休宁人汪镗,去“海上业贾”,终于“饶裕自若”,“生子五人,皆强干能世其业”,但他在临终时仍叮嘱其子:“吾家世着田父冠,吾为儒不卒,然麓书未尽蠹,欲大吾门,是在若等……”。-高三历史
明清实行闭关政策的共同点不正确的是[]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C.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高一历史
若来唐经商的外国商人在广州有生意上的事情,应该找:()A.柜坊B.市舶使C.瓦子D.邸店-高一历史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扼杀了商业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B.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得不到正常的发育C.是强调发展农业、手工业,限制商业的发-高三历史
东汉桓谭指出:“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材料说明A.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B.政府严格限制高-高三历史
在古代中国,人口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宋朝人口已突破1亿,鸦片战争前夕更是突破4亿。面对人口膨胀的沉重压力,明清时期解决的措施不包括()A.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B.农民在土地-历史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作者:①主张重农抑商②倡导以法治国③力求-高三历史
历史上何种赋税制度和当前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水平最为接近A.两税法B.方田均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历史
(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历史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开始的。那时,美国刚刚获得独立。担负这次通商的是一艘原在海军服役的帆船,改装后被命名为-高三历史
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海外贸易繁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高三历史
(25分)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了儿则有关台港澳方面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53年,葡萄牙商船驶入澳门海域。后来葡萄牙人贿赂当地明朝官员,窃取了-高三历史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向清廷呈递的外交文书中要求,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在-高三历史
(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绺(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高三历史
东南沿海的倭患平息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廷开放福建漳州月港,“准贩东西二样”,规定民间商人申请文引,缴纳税银后,可从月港出发到东西二洋从事贸易,史称“隆庆开关”。-高三历史
《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人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A.社会地位B.知-高三历史
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重利轻义”,商人总是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主要是因为商人A.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专制构成威胁B.不重修养,文化-高二历史
“末事(商业活动)不禁,……而游食者众,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商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历史
1656年清朝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打击了中国的航海业B.使中国丧失了外贸主动权C.影响了-高三历史
对一条鞭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废除了人头税C.促进货币地租的发展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高三历史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谕大臣……又日:“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利税、利润)人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农商政策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穷人若想致富,从事农业不如从事工业,从事工业不如从事商业,而在家刺绣又不如在市集买卖。”——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富商大贾是用‘-高三历史
“一户所领织机不得逾百张,从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A.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B.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清政府限制手工业的规模D.封建制度阻碍资-高二历史
明东林七君子之一周起元说:“我穆庙(穆宗)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东西洋),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高一历史
(21分)材料一汉代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高一历史
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明A.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状态C.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不断-历史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只允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这实质上A.使对外贸易成为一种特权B.严格控制对外贸易C.放弃了对外贸易管理D.允许民间与外国贸易进-高一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材-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1731年,广东布政使杨永斌奏:定例,铁器不许出境货卖,而洋船私带,禁止尤严。……查雍正七、八、九年(1729-—1731年),夷船出口,每船所买铁锅,少者自一百连、二三百连不等,多者至五百连,并有至一千连者……应请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材料二:18世纪中叶,由于海外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出口利润高,太湖地区的丝绸大量从广州出口,使国内丝价不断上涨。有大臣上奏说:“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致丝价日昂。”于是,乾隆二十四年颁布了一道谕旨,规定出洋的商船“每船准其配买土丝五千斤、二蚕湖丝三千斤(土丝和二蚕湖丝都是质地较差的丝)”,头蚕湖丝(优质蚕丝)禁止出口。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清朝政府对铁锅出口有什么规定?(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帝为解决国内丝价不断上涨的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4分)
(3)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答案
(1)严禁铁锅出口。(1分)
(2)限制蚕丝出口的数量;禁止优质蚕丝出口。(4分)
(3)海禁政策。(2分)禁止对外贸易,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2分)